十里故你我|不仅影响佛教,而且影响清代的“僧官”制度,明代的“僧官”制度( 二 )


湛然禅师提出的根治佛教界弊端丛生的现象的方案 , 重点提到僧司 , 因为僧司的地位高低 , 直接反映了世俗管控与佛教自治的程度 。 正如有学者所言:“介于政权与佛教两者之间的僧官机构 , 很像是政教关系的天平上的指针 , 其或左或右的偏向 , 体现的既是僧众自治权的大小 , 又是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施政意图 。 ”
湛然禅师主张将僧司衙门设置为客司 , 与世俗机构分幵 , 成为相对独立的机构 , 以便摆脱世俗权力的枷锁 , 实现佛教更加自由自主的自身治理 , 与世俗政权通过严密掌控的僧官制度进行管理相比 , 者确是一条更符合佛教本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 但在当时 , 已不太可能实现 。
其一 , 专制体制到明代高度发达 , 世俗统治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的操控佛教 , 使之为世俗统治服务 , 而非如何实现佛教本身的健康有序发展 。 尤其是 , 僧侶众多 , 势力颇大 , 世俗统治者必欲想方设法管控之 。
其二 , 祖制的继承 , 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 , 成为以后诸帝奉行的“祖制” , 虽然具体条令间或有变 , 但“祖制”的整体精神和统治特色则被继承下来 。 其后的清统治者在学习借鉴明制同时 , 对佛教控制手段较之明代更加严格 。
十里故你我|不仅影响佛教,而且影响清代的“僧官”制度,明代的“僧官”制度
文章图片
其三 , 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 , 僧俗交往频繁 , 佛教本土化完成 。 统治者也不再将佛教整体当做外来异教看待 , 而朱元瑋对权力的贪婪迷恋 , 导致皇权专制集权统治的空前强化 , 处在这种氛围中的佛教 , 很难独善其身 。
然俗语云:“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 佛教逐渐走上世俗化之路 , 而且程度不断加深 ,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 期间充满了与世俗政权的斗争与磨合 ,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 因此 , 明代只是这种世俗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 不应过度肯定或否定其影响 。
即便统治者从自身意志出发 , 改造操纵佛教 , 但符合统治者意志的改造中 , 并非皆是于佛教有害无益者 , 尤其明初 , 承元末佛教之弊 , 朱元璋下决心大力整顿 , 其中清理僧尼队伍、考试给度等制度 , 还是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当时庞杂的僧尼队伍 。 湛然虽对这种过分依附世俗官司的设置不满 , 但也承认 , 考试制度的确是选拔人才的正确途径 。 而这也是当年朱元璋制定的选任僧官或规整僧众队伍的方法 。
当然 , 在世俗君主强权专制下 , 这些积极作用的发挥 , 是十分有限的 。 即便如此 , 也不应对其加以忽视 。
总而言之 , 长期以来的世俗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是造成僧官制度权力旁落、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的根源 。 虽然这种体制通过自身权力和僧官制度 ,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规整了佛教的一些乱象 , 使佛教出现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 ,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 , 不消除这个根源 , 僧官制度只能依附于世俗政治 , 佛教本身的解放和健康有序发展也无从实现 。
十里故你我|不仅影响佛教,而且影响清代的“僧官”制度,明代的“僧官”制度
文章图片
明代僧官制度对清代僧官制度的影响
明代僧官制度直接影响到其后的清代僧官制度 。 清王朝为崛起于东北边疆的满族而建 , 建立初期 , 诸多制度皆效仿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治管理制度较为发达明王朝 , 延续或损益而成 。 于僧官制度之建制 , 自立国之初 , 亦采明制 。 清代僧官制度建立可以追溯至其前身后金时期 。 后金天聪六年政府设立僧、道官员 , 总管天下僧、道 。 据乾隆朝《清朝通典》记载 , “其僧道等官 , 自天聪六年始设;顺治年间定品制 , 悉仿明旧 。 ”其机构、官职设置为:僧录司 , 左右善世各一人 , 左右阐教各一人 , 左右讲经各一人 , 左右觉义各一人 , 掌释教之事;各直省府属曰僧纲司 , 都纲一人 , 副都纲一人;州属曰僧正司 , 僧正一人;县属曰僧会司 , 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