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千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 二 )


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本源或基质的哲学学说或理论 。 通俗地讲 , 就是世界到底是什么或由什么构成即构成世界及其中的客观事物的最原初的东西是什么 , 即关于普遍的东西即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 它实际上是人类对事物不变的本质或世界的本原的追问或探求 。
笑语千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
文章图片
惠能所说的“心” , 实际上是现今人们所说的心理活动 , 包括需要、欲望、认知、智慧、念想或思维等;他所说的“心”造世界 , 实际上是人的心理创造或建造世界 。 人及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由“心”造出来的 , 即它们生于“心” , 是“心”造或生的观念、想法、相等 , 人所生活的世界及其中万物莫不具有心性 , 莫不留下心之作用的痕迹 。
虽然外部的客观世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显现给所有人的都一样 , 但由于人“心”不同 , 所以人对它们的认识、感受、体验、欲求等也就有所不同 , 由此在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及其中万物因其心的作用而存在差异 。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 , 人心中的世界及其中万物是心造的 。
笑语千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
文章图片
心即是空惠能的这一思想与当今西方建构主义思想有些类似 , 西方的基督教 , 依据西方的本体论思想确立了一个造物主——上帝 , 念求上帝豁免自己 , 使自己上天堂 。 惠能则不然 , 他告诉人们求助于自己 , 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 惠能禅宗的根本和核心是“明心见性” , 即让人认识自己的心或自性 , “自修 , 自行 , 自成佛道” 。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所强调的修身养性的自我修养思想是一致的 。 他认为 , 佛者觉也 , 即觉悟了就成佛了 , 因此自己首先必须觉悟 , 否则谁也度不了你 。
慧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心” , 而“心”是空 , 所以世界的本原最终归结为空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其主要意思是:心与佛本来就是空的 , 因此 , 用心来看世间万物 , 无一不是空 。 既然心本来就是空 , 就无所谓抗拒外界的各种诱惑 , 任何东西、观念从心上经过 , 都不会在空着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迹 。 因为心空 , 由心所生成的各种各样的对外物如功名利禄情等的追求也是空 。 既然空 , 就无须追求它们 , 它们只不过是身外之物 , 生不带来 , 死不带走 。 若这样想开了 , 就不会为它们所困扰 , 就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空灵 , 直接生成心地无非、无乱、无痴的戒定慧 。
笑语千年|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
文章图片
禅是一种心理学 , 惠能所开创的禅宗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学 , 他的“心”之本体论思想实质上就是他对心理的理解或界定 。 慧能认为 , 人作为生命体 , 因缘而聚而生成;生命体生成以后 , 要存活和发展 , 就会产生各种需要 , 需要就导致人动念 , 即产生各种想法或念头 , 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 把事物区分为好坏、优劣、主次、喜恶等 , 由此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或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 在此基础上 , 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驱使下 , 追求并想获得自己喜欢的好、优等的东西 , 避开那些自己认为会危害自己的坏、劣、恶等的东西;有了追求 , 就有了担心获得不了 , 或获得了又怕失去 , 想回避却回避不了等烦恼 , 生出贪嗔痴之毒;有了烦恼就要解脱烦恼 , 中了毒就要解毒 , 这样就入六门 , 观自心 , 识自性 , 领悟到中毒和烦恼的根源 , 心生智慧 , 解脱烦恼 。
万法从自性生自性本来清净无染 , 由自性所生的现象本来也是清净无染的 。 然而 , 由于人心的造作和执著 , 本来清净的心就蜕变成了不净的心 。 “世人性本清净 , 万法从自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