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文章图片
中国近代书论大师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中 , 赫赫然写着:“二爨出于滇蛮……然其高美 , 已冠古今 。 ”“二爨”是书坛上对两块名碑《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习称 , 康有为用“高”(境界高远)“美”(艺术美妙)、“冠古今”来赞美二爨 , 其用意十分明显 , 就是高扬二爨的雄强之风 。 凡知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常识之一二者 , 恐无人不知这两块名碑是以雄强之风而标榜书史的 。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文章图片
爨龙颜碑
二爨碑又称大、小爨碑 , 大爨碑即《爨龙颜碑》 , 小爨碑即《爨宝子碑》 。 《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 ,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 。 之所以分大小 , 是因为形制有差别 , 不是以立碑前后为依据的 。 《爨龙颜碑》高3.38米 , 宽1.46米 , 字有927个 , 墓主爨龙颜享年6l岁 。 《爨宝子碑》仅高1.85米 , 宽0.7l米 , 字有403个 , 墓主爨宝子享年仅23岁 。 然而两碑并誉书坛 , 俱为神品 , 则是无大小前后之分的 。 但有趣的是 , 《爨宝子碑》比《爨龙颜碑》早刻立了50多年 , 在1000多年之后 , 《爨宝子碑》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云南曲靖杨旗田出土 , 而《爨龙颜碑》却是在清代道光时 , 云贵总督阮元在荒芜处发现了它 。 两碑出土重见天日的时间 , 又是前后相隔大约50年 , 是巧合?不是巧合?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文章图片
爨龙颜碑
自晋室南迁至其灭亡 , 从公元317年至420年 , 历104年 , 后为宋、齐、梁、陈四朝所取代 。 这就是所谓的南朝 。 南朝继承东晋的风气 , 上至帝王 , 下至士庶 , 无不以书法为其雅好 。 但“南朝禁碑 , 至齐未驰” , 因此碑版寥落稀少 , 书法传世作品多以尺牍、书札等墨迹为主 。 因此 , 像《爨龙颜碑》、《爨宝子碑》这样南朝丰碑巨刻的出土 , 是极其罕见的 , 二爨的出土 , 成为那个历史时期仅见的碑刻文字 , 二爨书风标新立异 , 与其它碑文几无相同者 , 所以更为世人所重 。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文章图片
爨龙颜碑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 就楷书而言 , 正处于演变过程之中 , 楷书还没有真正定型 , 此时的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 。 这些墓志碑刻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 , 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 , 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 历代学者习惯把我国碑刻中的魏碑称为北碑 , 把东晋和南朝的碑刻称为南碑 , 南朝沿袭晋制 , 禁止立碑 , 故南碑少而帖多 , 北碑多而帖少 , 因而 , 二爨在南朝碑刻中几乎成为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 。
从艺术的角度看 , 小爨碑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竭尽动荡、穷尽变化之能事 。 同一点画 , 因字而殊 , 奇正互变 , 各具情彩 ,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 , 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 它的点画特征节奏鲜明 , 用笔以方笔为主 , 端庄古朴 , 拙中有巧 。 看似呆笨 , 却飞动之势常现 。 它方圆兼济 , 已露出楷书灵秀之风 。 其字结体古朴 , 每多篆隶遗姿 , 笔法内刚外柔 , 融参差错落于端严整饬之中 , 康有为称它“朴厚古茂 , 奇姿百出”;李根源道其“下笔刚健如铁 , 姿媚如神女” , 又有称其“笔力雄强 , 体势飞扬”者 。 小爨碑的标新立异为后学者所爱不释手 。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文章图片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就书法而言 , 与小爨碑相似 , 都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 但又别有一番气象 。 其书势雄伟强劲 , 笔力千钧 , 气势宏阔 , 意境博大深远 , 笔致参差 , 如刀砍斧凿 。 用笔方圆兼用 , 笔力柔韧相济 。 就其用方笔而言 , 比晚它六十四年的魏碑精品《张猛龙碑》浑厚大方 , 气度雄浑;就圆笔而言 , 比晚它五十三年的名刻《郑文公刻石》凝重沉著 , 挺拔劲利 , 已达到雄秀相融、刚柔互化的神境 。 在结体上粗犷茂密 , 坚实雄壮 , 继承汉碑法度 , 有隶书遗意 , 笔画沉毅雄拔 , 兴酣趣足 , 意态奇逸 。 范寿铭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 , 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 , 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 , “魏晋以还 , 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 。 ”康有为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 , 浑金璞玉 , 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 。 ”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 , 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 , 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 , 各有意气 , 当为隶楷之极” , 足见书家对它的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