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写出了人生幻灭孤寂,《柏林苍穹下》:被遗忘的神作

《柏林苍穹下》由德国著名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执导 , 曾获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 电影全景式的展现了一副德国历史画卷 , 秉持着文德斯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 。 故事主线由两个守护柏林的天使展开 , 他们在世间寂寞地游荡 , 默默观察人间万象 , 其中一个是世间疾苦的冷眼看客卡西尔 , 一个是常共情于众生的丹密尔 。
电影的叙事层面几近单薄 , 散文诗式的结构如同文德斯大多数电影一样让人感到沉闷与无聊 。 然而 , 电影里的人物所反复咀嚼的那份孤独 , 始终化作一缕轻烟萦绕着 , 在电影画幅不断缓慢呈现出的群像与景物里 , 所蔓延至画框之外的那份人生的低迷、社会的漠然、历史的沉郁 , 等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
相反却不悖的影像风格熟悉文德斯电影风格的都知道 , 他的风格受小津安二郎、特吕弗以及塔科夫斯基的影响很深 , 并且他在这部电影最后的字幕里提到了这三位导演 , 称他们为“天使般的前辈” , 可想而知文德斯对这三位导演的敬重有多大 。
文德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德国电影四杰”的其中之一 , 发展了新德国电影运动 。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被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 , 发展到文德森这一时代已经是第二批导演了 。 与第一代“青年德国电影导演”不同 , 第二代导演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所保持得更为平衡 , 他们受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电影理念更深 , 这也使得他们的电影将有别于第一代导演直接描摹现实的手法 , 将更具导演的作者意识 。 这便也不奇怪为何文德斯受小津、特吕弗以及塔科夫斯基的影响最深了 。
今日事|写出了人生幻灭孤寂,《柏林苍穹下》:被遗忘的神作
文章图片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无疑是传统古典审美的代表 , 他那极具日本物哀的电影气质深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深深吸引了崇尚极简主义的欧洲 。 在《柏林苍穹下》我们能看到小津导演的影子 , 却又被文德斯吸收成了他独具的风格 。 小津导演擅长使用固定长镜头 , 往往喜欢将人置于日常的场景中 , 使人物与周围的静物所表达的情感相互渗透 , 因为日常的静物是永恒不变的 , 当人置于其中 , 一切的生死无常似乎都化作淡淡的平常 。 就像小津导演在《东京物语》的结尾处 , 让失去老伴的父亲静静坐在屋子里 , 这样不用过多的动作渲染 , 人物内心的动作已然通过一个平实的场景表达了出来 。
在《柏林苍穹下》充斥着各种各样静坐的长镜头场景 , 这样将使得电影整体的基调如同一幅古典主义油画般充满着和谐与美 , 却也透露出静止所带来的一份凄婉与寂清 。 每当人物独白他们内心的积郁 , 文德斯都会让他们坐下来 , 无论是抒发个人寂寞的马戏团女孩玛瑞安 , 还是深受战争影响的老作家 , 他们都安静地坐下 。 个人被放置于社会空间 , 于是个人与社会遥遥相通 , 那份古典主义和谐之下涌动着历史的哀歌 。
而文德斯电影于小津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 他并未完全尊崇这份克制的电影美学 , 电影中的奇幻与情绪宣泄往往不经意到来 , 打破沉浸其中的观影者 , 表达着那份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 这样的美学风格便是文德斯吸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风格而来 , 剪辑上的不规则 , 时空的不连续 , 叙事的无意识 , 都构建出一个有别于现实的电影时空 , 呈现出梦境式的特点 。
《柏林苍穹下》总是从原本安静祥和的氛围突转到充斥着摇滚乐的声画关系 , 嬉皮士所推崇的摇滚乐于战后兴起 , 体现了青年人对生活的迷茫与人生的虚空状态 , 电影镜头也总是由小津式的长镜头转变成新浪潮摇晃的手持跟拍 , 极力外化内心的焦躁不安 , 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与文德斯想表达的是并不相悖的 。
今日事|写出了人生幻灭孤寂,《柏林苍穹下》:被遗忘的神作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