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杂谈|文人“科举之弊”,《水浒传》早就揭示过了,原创

《水浒传》经数百年累积成书 , 且主要构成部分取自现实生活 , 故具有社会风俗史意义 。 科举作为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 不仅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也逐步影响到广大社会阶层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 。 《水浒传》中就已经侧面反映了科举文化背景下的等级意识观念、进阶之难、文人品行低下等弊端 。
科举制作为一种与士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 ,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形态 , 成为器物、制度、观念上的集合体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科举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 在《水浒传》中已经有所体现 。
《水浒传》以英雄好汉为主要描写对象 , 由此展开了充足、丰富的社会生活描写 。 其涉及各个社会阶层 , 不仅注重情节的勾连 , 也注重对于社会阶层的观念意识及情绪心理的刻画 。 《水浒传》揭示了由科举带来的等级观念的差异 , 最主要体现在何清和兄长何涛二人的关系上 。
《水浒传》第十五回 , 记智取生辰纲 。 何清为缉捕使臣 , 奉命调查生辰纲之事 , 受到来自官场上下的压力 。 正如金圣叹所批"酒肉兄弟未去 , 同胞合母未来 , 读况也咏叹 , 烝也无戒二语 , 真有泪如泉涌之痛"在此种情景下 , 何涛与何清相见 。 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何涛对何清的冷漠和疏离 。 他称何清为"你" , 而不是"兄弟" , 与武大郎与武松相见时的场景相比 , 则亲疏立见 。 何清与何涛妻的对话 , 展现了二人虽为亲兄弟但感情疏离的原因 。
何清向何涛妻抱怨道:"哥哥忒杀欺负人!我不中 , 也是你一个亲兄弟!你便奢遮杀 , 到底是我亲哥哥 , 便叫我一处吃盏酒 , 有什么辱没了你!"在何清看来 , 他遭到哥哥如此对待正是由于自己不中科举 。 兄弟二人 , 一人为官 , 一人为平民 , 身份上的差异正是哥哥冷落弟弟的重要缘由 。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 , 读书人可以获得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 。 他们一旦考中 , 身份和地位便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 拥有荣华富贵 , 实现社会阶层的转变 , 由此也产生了中与不中的等级观念
野叟杂谈|文人“科举之弊”,《水浒传》早就揭示过了,原创
文章图片
。 因此 , 金圣叹评水浒时才会谈到:"越是读书人 , 越同姓痛恶;越是同姓越为读书人痛恶耳 。 "读书痛恨同宗 , 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科举使读书人获得了较高于同宗的社会地位 , 产生隔阂 。
由科举而产生的等级意识是明清小说中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 , 以着重抨击科举为主要内容的《儒林外史》便多有展现 。 胡屠户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 范进未中举前 , 胡屠户奚落他道:"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 , 都有万贯家私 , 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 , 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 在胡屠户眼中 , 中举甚至和星宿、相术相联系 , 中举具有条件 , 并非人人皆可中举 。 至范进中举后 , 胡屠户并不敢与老爷相与的情节 , 这说明在胡屠户看来 , 中举与功名富贵紧密联系 , 中举即高人一等 。
在科举文化背景下 , 读书、科考、中举、为官为多数士子的必经之路 。
科举艰辛 , 中试为官之人却多有品行低下之辈 , 在《水浒传》中以刘高和黄文炳为代表 。
第三十三回 , 记花荣大闹清风寨 。 在刘高未正式出场前 , 作者借花荣之口对刘高进行了评述 。 "这厮又是文官 , 又不识字 , 自从到任 , 只把些少上户诈骗 , 朝廷法度 , 无所不坏 。 "花荣这些话 , 或出于武将对文官的鄙夷 , 不识字说明花荣对刘高品行的否定 。 文官中举 , 此处不识字必不是针对文化素质而言 , 而是指其不通礼数 , 不仁不义 。 此处 , 作者写花荣待宋江极为周到尽礼 , 金圣叹也在数处大赞"真好花荣" , "花荣武官 , 何其文也" 。 刘高与花荣一文一武同为清风寨知寨 , 此处极尽笔墨写花荣之文 , 正是与刘高之不识字形成对比 , 形成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