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化|今有电商直播,古有李白苏东坡,论带货( 二 )


净洗铛 , 少着水 , 柴头罨烟焰不起 。
待他自熟莫催他 , 火候足时他自美 。
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
贵人不肯吃 , 贫人不解煮 。
早辰起来打一碗 , 饱得自家君莫管 。
寥寥数语 , 不但说出了做法 , 讲明了猪肉在宋人餐桌上的地位 , 又说明了其美食开发的巨大潜力 。 在他的带动下 , 吃猪肉成了寻常百姓的桌上佳肴 , 物美且价廉 。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 , 东坡先生还是“精准扶贫”的先行者 , 能够就地取材改善百姓生活 。 估计黄州猪肉当年就因为东坡先生的领吃一度脱销了吧 。 今天在川菜、淮扬菜、湖北菜、杭帮菜都有一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 , 这就是拜东坡先生的带货能力所赐吧 。
在苏先生64年人生中 , 东坡肉只能算是其美食创造的零光片羽 。 追索苏轼的足迹和作品 , 便会发现大量的各地美食记载 , 深具创新精神 。 他曾改良当时流行的松子酒做法 , 以鲜嫩松枝作料 , 风味大为改观 , 也就是《中山松醪赋》中所描绘的“收薄用于桑榆 , 制中山之松醪 。 ”他在广东 , 大力推崇当地的时令特产 , 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的诗句;到了海南 , 一改历史上因为此地多瘴疠毒虫而视之为畏途的印象 , 尤其是汉代贾捐之作《弃珠崖议》认定的“弃之不足惜 , 不击不损威” , 大力开拓垦殖 , 培育文化 , 吃过蚝肉 , 觉得是空前的美味 , 于是告诫儿子要保密 , “恐北方君子闻之 , 争欲为东坡所为 , 求谪海南 , 分我此美也” 。 苏东坡甚至做好了长期在海南生活的准备 , “九死南荒吾不恨 ,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海南在明清以后逐渐被纳入中央治理 , 以致在现当代成为地区、建省和辟为自贸区 , 应该为苏东坡的带货记上一功 。
李白领衔“景点带货”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 , 老百姓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 能够游走四方的 , 除了最终到梁山的好汉们 , 就是文人为多了 。 文人能够行走天下 , 有的是施展智慧调和局势 , 如黄宗羲 , 有的是游山玩水来解闷或者四处交游获取出头之日的 , 这类人可就多了去了 。
游山玩水的文人多了 , 各地的景点才有了成为人文景观的机会 。 如果说苏轼是各地的美食挖掘机 , 李白就称得上是旅游景点的最牛形象大使了 。 李白一生 , 除了做翰林侍奉玄宗的两三年 , 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 。 所经历过的地方基本上都被他写到了诗里面 , 真可谓引人入胜 。 太白修道 , 遍访名山大川 , 曾五次到访庐山 , 先后为这座名山写下了十四首诗篇 , “庐山秀出南斗傍 , 屏风九叠云锦张”“日照香炉生紫烟” , 庐山在李白的笔下 , 才具备了震烁古今的气质 , 引得唐代以后的一众大佬竞折腰 。
庐山之外 , 黄鹤楼也是一个文人们爱去的打卡圣地 。 但是要说带货 , 还得是李白最厉害 。 李白去过黄鹤楼三次 , 前后写了五首诗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耳熟能详 , “黄鹤楼中吹玉笛 , 江城五月落梅花”则知者寥寥 , 还有“黄鹤高楼已捶碎 , 黄鹤仙人无所依 。 ”最为带货的一次要说李白与崔颢的斗气 , 话说李白准备题诗的时候 , 看到崔颢那首千古绝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不由得大为气馁 , 赌气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 上头不光指的是写诗的位置 , 还指的是题诗的审美价值高出自己要写的内容 。 这一句感叹 , 既点出了黄鹤楼的风光之胜 , 也带有奖掖后进的赞赏之意 。 可以说是同时推了景点和诗文 , 不然要是李白气恼一下 , 给崔颢把诗擦了也就那么回事了 。
而今的旅游景点 , 有古人吟诗作赋的要忙不迭地摆出来 , 没有的也得绞尽脑汁造出点什么 。 到了岳阳楼 , 就得想起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到了赤壁得高歌一句“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到了醉翁亭总得沉吟一下“环滁皆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