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考古不是“挖宝”,终极目的是复原历史( 三 )

】从2010年起 , 我们对陪葬坑进行整体发掘 , 又发现了一批陶俑 , 到现在还没有修复完 。 最近几件修复好的陶俑中 , 有一个姿态像坐在椅子上 , 小腿和大腿、大腿和上身都呈90度 。 这种坐姿在今天很常见 , 但秦汉时期的坐一般是跪坐、席地而坐 , 像这样有坐具的“高坐”非常少见 。 还有一件陶俑在做鲤鱼打挺的动作 , 仰面跪伏在地上 , 腰部拱起来 。
根据文献记载 , 秦朝宫廷有一种叫作“角抵”的游戏 , 类似今天的摔跤游戏 , 到了东汉发展成为“百戏” , 相当于现在的杂技 , 有倒立、爬竿等 。 后来我们判断 , 这批陶俑很可能是在宫廷里面从事表演活动的人员 , 因此定名为“百戏俑” 。
百戏俑坑后来的发掘是我全程带队参与 , 虽然很兴奋 , 但也惴惴不安 。 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 但没有挖开 ,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 因此始终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诚惶诚恐地工作 。 百戏俑坑有三条坑道 , 其中两条坑道出土的文物都没有想象中多 。
考古其实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的领域——当然得是合理的想象 。 我们用遗迹遗物去链接古人 , 这中间有无数个环节 , 你可以去一一验证自己的想象 。 百戏俑出土后 , 有一些西方学者就猜想 , 这些接近裸体的陶俑是不是和古希腊的雕塑有关 , BBC拍的纪录片就脑洞大开 , 设计了一个环节——让秦始皇看到了古希腊雕塑 。
【历史故事】考古不是“挖宝”,终极目的是复原历史
文章图片
2019年3月14日 , 张卫星在研究新发现的泡钉俑 。 张卫星供图
考古不是“挖宝” , 终极目的是复原历史
考古有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发掘 , 把遗物遗迹客观地呈现出来 , 这是考古发现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中国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比较少 , 需要在全国各地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来建立研究的谱系和序列 , 比如 , 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等 。 当这些空白填补到一定程度 , 就需要去研究了 。
考古界有一个说法 , “考古并不是挖宝” 。 并不是发现的越多越好 ,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怎样把这些发现串联起来、解释清楚 。 1996年以后 , 兵马俑二号坑大规模的发掘就停了 , 当时的老馆长袁仲一先生说 , 挖掘到现在这个状态就可以了 。
他提出过一个考古的“三三制”原则:整体上发掘三分之一 , 把它研究透 , 剩下的三分之二保留下来 , 留给子孙后代 , 等到有了更完备的研究和技术 , 再进一步发掘 。 因为考古发掘有带来破坏的风险 , 层层揭开的物理过程是不可逆的 。
秦始皇陵60多年来发现了600多个遗迹 , 包括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等 ,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考古阐释 。 考古的终极目的是复原历史 , 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物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 考古归根结底 , 是一个认识人的学科 。
到目前为止 , 我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秦始皇陵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 取得的成果也是颠覆性的 , 不仅弥补了遗存布局等方面的空白 , 也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 在阐释的层面上比前人走得更远了一步 。
来西安旅游过的朋友可能知道 , 凉皮、肉夹馍和冰峰汽水被称为“三秦套餐” 。 我一直想做出一份自己的“三秦套餐” , 是对秦始皇陵、秦始皇、秦帝国的深入研究 。 在这一点上 , 我不知疲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