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星照|刘备诸葛亮之外三国还有几个三顾茅庐故事( 二 )
刘备已经有了一个“三顾茅庐” , 诸葛亮也是为了刘备而推荐刘巴 , 比较的话也就不用多说了 。
袁绍、曹操田畴
田畴字子泰 , 右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蓟县)人 。 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 , 幽州牧刘虞想要请一使臣前去朝廷以表达忠心 , 选中了才二十二岁田畴 。 由于当时已经天下大乱 , 田畴改上西关出塞 , 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 , 顺着小路走去 , 终于到了长安 , 完成了使命 。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 , 田畴没有接受 。 三公官府同时召用田畴(注意 , 又是一个三公府同时召用) , 田畴同样都没有应召 。
田畴要尽快赶回幽州 , 但回来时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 。 田畴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惹恼了公孙瓒 , 他将田畴抓捕关押 , 还想杀掉他 , 最终在田畴义正词严的驳斥和人们的劝说下 , 公孙瓒只得将他释放 。
离开公孙瓒以后 , 田畴率领宗族的人进入徐无山中居住耕种 , 很多百姓前来归附 , 几年之中即达到五千多户 。 田畴被大家推举做首领 , 还制定了二十多条法律 , 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 徐无山处于北方边境地区 , 和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接壤 , 于是袁绍几次派使者前来招请 , 又立即授予将军印 , 听凭他安抚管辖自己的部众 , 被田畴拒绝 。
乌丸部族过去多次残杀当地的官吏 , 田畴时常想讨伐他们 , 但因为实力不够而没有实施 。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 , 曹操准备向北征讨乌丸 , 征召田畴任司空户曹掾 , 接见谈话后举荐他为茂才 , 任命为脩县县令 。 田畴没有去上任 , 随着军队暂驻无终县(今天津蓟县) 。 由于进入雨季 , 道路又被敌兵截断 , 曹操几乎就要放弃这次征伐 。 田畴为曹军指了一条隐蔽的小路 , 大军出其不意地直达敌军大营柳城 , 迅速打败了乌丸军队 , 取得了讨伐胜利 。 田畴因功被封为亭侯 , 食邑五百户 。 但田畴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 , 所以坚持推让 , 曹操只得勉强答应 。
田畴跟随曹操征讨荆州回来 , 曹操追念他的功劳特别卓著 , 又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 , 就又用上次赐封的爵位封给田畴 。 还说:“这是成全了他一个人的志向 , 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 。 ”但田畴还是不接受 。 曹操这次没有接受田畴的推辞 , 想要他以礼受封 , 前后四次 , 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 。 有的官员为此竟然弹劾田畴洁身自好 , 违背正道 , 只知固守小节 , 应该罢免他的官职 , 施加刑罚 。 曹操很慎重地对待此事 , 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 。 于是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及大臣们广泛讨论 。 曹丕和大臣荀彧、钟繇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 , 但曹操仍有给田畴封侯的想法 。
大将夏侯惇和田畴要好 , 曹操就让夏侯惇前去劝说 , 想以情打动他 。 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来意 , 就什么话也不再说 。 夏侯惇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 , 主公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 , 你难道不能考虑考虑么!”田畴说自己不愿意因为征讨乌丸之功来获得封赏 , 否则情愿自杀 。 曹操喟然感叹 , 知道不可以再勉强了 , 于是任命田畴为议郎 。
曹操想任命田畴为官 , “前后四次 , 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 , 不仅如此 , 有的人还要追究他的“刑责” , 世子大臣合议讨论 , 派田畴的好友夏侯惇前往劝说 , 这决心 , 是不是要比那个“三顾茅庐”大 , 其情节是不是也要曲折精彩得多!
看以上三人 , 尽管他们最终做出的贡献不尽相同 ,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 那就是他们都有真才实学 , 尽管都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 。 但为什么这么多诚心诚意的人才招揽 , 单单刘备诸葛亮的故事会被提出来总结为一个“三顾茅庐”呢?除了刘备被拥汉者所推崇外 , 重要的就是出山后诸葛亮做出的贡献最大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 这些看起来像是“定点招聘” , 实际上是反映了帝王们对于人才的渴望 。 乱世中的帝王们也许真正懂得 , 人才是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 , 所以他们的求贤也真正是“如饥似渴”!
- 玖慕华夏|一个能胜过吕布,一个打得过关羽,为何都不受重用?,刘备两员大将
- 玖慕华夏|赵云为什么落选,刘备称帝,蜀国五虎上将只封了四个将军
- 匆匆人生|却引发关羽之死,这是为何,诸葛亮好意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 「刘表」刘表死后留下三位大将:曹刘孙各得其一,刘备得到的最强!
- 饲养员|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关羽死后
- 畅享篮球生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用
-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曹操被骂汉贼却终身未称帝,原因何在,刘备号称仁义却篡汉称帝
- 星浪娱乐|刘备能否成就霸业?或可坐拥四州之地,如果庞统不死
- 长空星照|比唇枪舌剑更甚的东吴第一狂士能用口舌夺城
-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才告诉赵云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