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二 )


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父母的这种“善意”其实是不合理的 , 其一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的叛逆 , 其二是孩子会学到这种说话方式 , 要么不懂直接表达心意 , 跟人说话时也这么“阴阳怪气” 。
总结起来就是:孩子会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 , 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文章图片
二、不被认可的“伤” , 不会与自己相处
有孩子之后 , 特别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 , 如果说对孩子没有期望 , 是不太可能的 , “望子成龙”几乎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思 。
然而 , 孩子之所以是个孩子 , 不是他们愚蠢 , 而是他们“无知”——他们的成长步调很难跟父母期望中的一致 。
其实 , “屡教不改”是孩子的常态 , “恨铁不成钢”也都是父母的无奈 。
但这些 , 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甚至可以说是不信任 , 如此地催促孩子成长 , 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 , 一般都很擅长几件事情: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自卑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 他们不会与自己相处 , 如何“自我和解”是他们一生都在攻克的难题!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文章图片
三、过分理想化的“伤” , 不会与世界相处
我们都非常希望自己能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
无奈的是 , 这种理想状态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 。
除了极少部分的艺术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 , 我们大部分人想要成事 , 都是需要与人合作的 。
也许你很专业、很厉害 , 你对自己要求很高 , 所以 , 你也希望别人也能够用高标准约束自己 。
但是呢 , 你往往很难调动你身边人的积极性 , 你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人“拖后腿” 。
有人等着被鼓励、有人等着被奖励、有人等着被安慰、有人有事没事闹情绪……
遇到这样的人 , 你只会很无语 , 因为在你看来 , 他们可能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 , 你会感觉身边都是“一滩烂泥” 。
每个父母貌似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 即便自己什么都不行 , 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他们会下意识地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 孩子如果不能达成 , 他们就会去否定 。
以至于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这种思维 , 过分理想化 , 总希望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领导、同事、父母、配偶、孩子等)都是最理想的 。
然后在必然的“事与愿违”之后 , 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简直太糟糕了!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文章图片
结语
严格意义上讲 , “精神疾病”这四个字用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是不合适的 , 但“精神内耗”却是制约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我们这些看起来正常的芸芸众生来说 , 我们在“治愈”的 , 无非是当认知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比如看清自身缺陷)之后 , 与旧习惯和旧观念相抗衡时的“拧巴心理” 。
而“治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三观尽毁”到新的三观建立起来的过程 。
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结论 , 只是因为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都是从父母开始的、一个人最初的“三观”也多是从父母那里“复制”而来的 。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 , 发现这个世界好像从来就不是“小家”里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 他便会想办法去适应——他只能去改变自己 。
这个时候 , 他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固有行为模式(习惯)和固有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冲击 , 他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抗衡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 用大量精力去纠结“可不可以”(以新的方式应对世界) 。
以上3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 看似不起眼 , 但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END——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看似平常,但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