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 , 即“民告官”不论有理无理先打一顿再说 , 原因是古代“民告官”本就有罪 。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 , 其实为“民告官”设有相当完备的制度 , 所谓的“民告官、先挨揍”其实只有百姓“越诉”时才会发生 。
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文章图片
例如《大清律例·诉讼》便规定 , “凡军民诉讼 , 皆须自下而上陈告 , 若越本管官司 , 辄赴上司称讼者 , 笞五十 。 ”注意 , 这条律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并非是“民告官” , 而是“越级诉讼”的问题 , 《大明律》与此类似 。 那么 , 古代民告官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 , 独尊儒术”开始 , 历代封建王朝始终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 “三纲五常”便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基本纲领 , 而在社会关系层面 , 也通常以“泛血缘关系”进行处理 , 朝廷命官通常被视作百姓的“父母官” 。 这种制度之下 , “民告官”自然就被视为了以下犯上 , 这是符合统治者的统治和稳定需要的 。
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文章图片
不过 , 历代王朝虽然不支持“民告官” , 但对此却也并非完全杜绝 , 毕竟如果完全杜绝了底层的上告途径 , 同样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 古代百姓想要告官 , 其实还是有路径可选的 。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采风 。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 , 由朝廷派专人赴特定地区采集民情 , 查看和纠正吏治 , 虽然这种方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治理 , 但百姓却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来达成“民告官”的目的 。 例如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创造的“问事”制度 , “问人之所害于乡里何物也?”“除人害者几何矣”“问刑论有常以行不可改也 ,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管子·问》)又如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 , 派使臣十二人 , “循行天下 , 存问鳏寡 , 览观风俗 , 察吏得失”(《汉书》) 。 再如武则天置右肃政台 , 专掌“察州县吏善恶 , 风俗得失” 。 当然 , 这种方式更多只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 , 是统治者短期内以整顿吏治为目的采取的手段 。
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文章图片
2、监察 。 古代统治者为了吏治清明 , 往往在地方设有监察性质的官员 , 其主要职责便是对辖区内的官员履职情况进行监察 , 同时兼具整顿吏治、惩治官员的职责 。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御史大夫”便负有监察百官职责 , 汉武帝时则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 , 每州设监察刺史 , 其职责中的“违法征科、行政冤滥”主要针对的就是官员侵害百姓权益的问题 。 唐代继承了汉朝的监察制度 , 唐太宗时将天下划分为10道 , 每道设监察官员不定期赴多事地区视察 , 例如采访使等 。 宋代则设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作为巡查官员 。 明朝时期 , 则设有十三道巡查御史 , 不仅可以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纠核和处理 , 而且可以直接受理对官员的审理 。
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文章图片
3、直诉 。 主要指在遇到重大案情或冤屈的情况下 , 直接通过上级衙门向皇帝告发 , 甚至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诉讼 。 该制度起源于周朝的路鼓制度 , 后于晋武帝时期建立“登闻鼓”制度 , 此后“登闻鼓”成为百姓直诉的主要方式 。 到唐朝时 , 直诉路径已经开始多种多样 , 百姓不仅可以通过“登闻鼓”诉冤 , 还可以上表诉讼 , 且规定朝廷官员必须立即受理 , 尽快闻奏 , 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 如《唐律·斗讼》有载“若上表诉 , 而主司不即受者 , 加罪一等”;甚至还可以直接拦皇帝车驾诉冤 , 如《唐律·斗讼》有载“车驾行幸 , 在路邀驾申诉” 。
香茗史馆|古代“民告官、先挨揍”是真的吗?古代“民告官”其实有多种途径
文章图片
4、越诉 。 主要指越过地方官员进行控诉 , 即越级诉讼 。 因越级诉讼往往会扰乱司法体系 , 因而历朝历代对此严厉杜绝 , 不过 , 朝廷虽然不支持越诉 , 但也并不完全杜绝 , 这也是百姓越级告官 , 要首先受到惩处的主要原因 , 即打你是因为你越级诉讼 , 但案子官府还是会受理的 。 不过 , 宋朝以后规定 , 凡是遇到地方官员本该受理但不受理 , 或将案件交给被告官员审理 , 或本司官员本应回避但不回避 , 以及官员贪污受贿等官员渎职情况 , 百姓可以越级诉讼 , 且不会受到惩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