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中科院称将按“卡脖子”清单设科研目标 光刻胶概念股逆市领涨


制造|中科院称将按“卡脖子”清单设科研目标 光刻胶概念股逆市领涨
文章图片
港股解码 , 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 , 金融名家齐聚 。 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众所周知 , 半导体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光刻工艺的进步 , 而光刻工艺的进步 , 必然伴随着光刻机、光源、光刻胶等关键设备、材料的配套发展 。
芯片制造的过程中 , 光刻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设备 , 占到所有设备成本的30% 。 而光刻机的原理是投影仪+单反的原理 , 把激光通过光罩投射到涂了光刻胶的硅晶圆上 。 另外 , 光刻胶是微电子技术中微细图形加工的关键材料之一 , 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 更是大大促进了光刻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
中科院率先行动将按“卡脖子”领域设立科研目标
在光刻胶领域 , 按照2019年的数据 , 前五大厂商就占据了全球光刻胶市场 87%的份额 , 这5家企业中 , 美国一家为罗门哈斯 , 份额15% 。 日本有四家 , 分别是日本 JSR、东京应化、日本信越与富士电子材料 , 这四家份额就达到了72% , 全部日本企业份额超过75% 。
数据显示 , 2019年全球光刻机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 , 而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值约为70亿元 , 全球占比约在10%左右 。 但事实上在芯片领域 , 国产光刻机差得很远 , 10%是远远不到的 , 甚至占比不到5% 。 其中 , 中国本土光刻胶则以PCB用光刻胶为主 , 平板显示、半导体用光刻胶供应量占比极低仅约2% , 所以芯片领域的国产光刻机基本上依赖进口 , 自给率严重不足 。
目前 , 我国半导体工业中 , 下游设计已经能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 中游晶圆制造也在迎头赶上 , 而上游设备及材料领域与海外龙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 以半导体材料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光刻胶为例 , i线/g线光刻胶的产业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 , KrF光刻胶的产业化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由IBM完成 , 而我国光刻胶企业目前仅北京科华微电子实现了KrF光刻胶的量产供货 , 光刻胶行业与海外最先进水平有近40年的差距 , 不可谓不大 。
9月16日 , 国新办就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发布会上表示 , 未来十年 , 会针对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部署 , 一是超算 , 我们研发出自己的超算系统 , 已经应用到气象预报、分子设计、药物研发、大气预报等 , 还可以用到基础性的研究、宇宙学研究等 。 二是高端轴承等很多关键材料还需要进口 , “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要把 “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 比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等 , 集中全院力量聚焦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攻关 。
光刻胶市场空间广阔
在芯片领域 , 如果说光刻机是发动机 , 那么光刻胶就是汽油一样的燃料了 , 不可或缺的 , 当下中国芯在高速发展 , 光刻胶这种材料 , 也必须崛起才行 。
根据SEMI数据 , 全球光刻胶市场的主要构成包括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 , 相应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5%、27%和24% 。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 光刻胶市场总需求不断提升 。 目前 , 光刻胶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 数据显示 , 2018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约87亿美元 , 全球半导体光刻胶2018年销售额12.97亿美元 , 2010年至今 , 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5.4% , 预计未来3年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 , 2022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 而国内光刻胶需求量方面 , 2011年光刻胶需求量为3.51万吨 , 到2017年需求量为7.99万吨 , 年复合增长率达14.69% 。
另外 , 国内光刻胶需求量远大于本土产量 , 且差额逐年扩大 。 但由于中国大陆光刻胶市场起步晚 , 目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 生产产能主要集中在PCB光刻胶等中低端产品 , 半导体光刻胶等这种高技术壁垒产品产能则极少 。 以华为的麒麟990芯片为例 , 采用了7nm的工艺制造 , 由台积电代工 。 这个7nm指的就是光刻工艺 , 华为没有这样的工艺所以只能由台积电代工 , 而且即使CPU领域巨头如AMD也是由台积电代工 。 由此可见 , 光刻工艺的技术壁垒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