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落寒影|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 二 )


其中知县所加的幅度最高 , 能够享受五品官员的名额 , 得到四名皂隶的名额 。 随从皂隶折银之后 , 也变成了柴薪皂隶 , 每名十二两 , 终明一朝不变 , 为养廉而设 。 自宣德朝开始 , 官员俸给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到了弘治时期 , 柴薪和马夫银作为官员的工资构成已经制度化 。 另外柴薪只能由官吏获得 , 如果是通过纳银得到的官职 , 则只支付本俸 , 不给柴薪银 。
另外武官退休之后 , 不能领取柴薪 , 只能支给祖俸 。 缺官柴薪银等称为明代机动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明代柴薪银是按照官吏实编征收的 ,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 有些官吏不编或暂缺 , 这部分收入就成为明代财政补漏的重要来源 。 由此可见 , 柴薪皂隶作为各类文武官员的俸薪 , 已经成为一件寻常的事情 , 并且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 设定不同阶级的皂隶额度 , 形成一种污浊风气 。
疏落寒影|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
文章图片
明朝官吏
三、中央肯定折银之后官员变本加厉
柴薪皂隶折银之后 , 官员又开始进行直堂、直厅皂隶折银 。 正统年间 , 直堂、直厅皂隶亦额派于各衙门 , 根据《明会典》的记载:
正统年间……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 直堂皂隶各三十名……宗人府、太常寺、国子监 , 直堂各十名……都察院经历司、通政司经历司各直厅四名 。 户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及各衙门司务厅各直厅二名……太常寺博士厅、典簿厅、太仆寺主簿厅各二名……各府经历司、照磨所直厅各四名 。 各州吏目厅、各县典史厅各二名 。
可知直堂或直厅皂隶的分配有两大特点 , 一是各个衙门都有额定的直堂皂隶名额 。 二是分派于各个衙门的直堂皂隶多寡不一 。 根据《明会典》记载 , 额定的直堂皂隶名额常有改动:
疏落寒影|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
文章图片
《明会典》内容
今据各衙门实支及武库司拨给实数 , 开列(直堂、直厅皂隶)于后 。 其与正统间额数同者 , 不重载 。 内阁大学士各直堂十四名……吏部直堂四十八名 , 户部直堂四十七名 , 礼部直堂四十八名……都察院直堂四十五名……太常寺直堂十八名……凡升俸官 。 弘治十八年令 , 凡升俸官员 , 除有军功并九年考满加升俸级者 , 准照今升品级佥给皂隶 。 其余乞恩等项升俸者 , 止照原任官品拨与 。
可见明代的直堂分派出现了新的情况 , 内阁大学士的直堂银 , 如同柴薪银一样直接分配到个人名下 。 另外这二十六个部门的直堂皂隶 , 与正统年间的规定相比明显增多了 。 但是由于直堂皂隶是按衙门分派 , 与柴薪皂隶直接分派于个人名下是两个概念 。 再加上各个衙门的直堂皂隶分派名额多寡不一 , 中央不可能作出统一的规定 , 所以内部因为分配直堂皂隶名额不均而出现了矛盾 , 甚至由此成仇 。
根据《翰林记》中记载:“皂隶之役 , 出自兵部拨送 。 宣德间 , 令随从皂隶系不愿应当者 , 每名月办柴薪银一两 , 说者谓出于大学士杨士奇所建议……本院直堂十五名……成化初 , 修撰罗伦独不受皂隶、柴薪银 , 尝论咎杨东里之失 , 或谓出自君命 , 受之无害于义 。 然或有署印互争直堂 , 至成隙者有之 。 其视伦贤不肖 , 抑又远矣 。 ”
可知 , 明代各级文武官员都有柴薪及直堂皂隶银的发放 , 这已经成为官员薪金的一部分 。
疏落寒影|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
文章图片
明朝时期的衙门
四、皂隶折银的推行使官吏成为高薪阶级
那么明朝官员的实际可得多少呢 , 当时柴薪皂隶和直堂皂隶是明朝官员额定的薪俸组成部分 , 但是时常会出现交相调节的态势 , 每当皂隶银提高的时候 , 就会通过加大折涩俸比重来降低官员俸给收入 , 反之就会提高俸给的本色俸比重 , 以提高官员的实际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