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末到底有没有救?这几个“社会现象”就能回答( 二 )


明朝学问家黄宗羲 , 对此就是一句怒骂:以教猢狲禽虫之法 , 教其童子 , 使之作伪 , 将奚事而不伪 。 这算什么培养神童啊 , 这就像很多人耍猴遛鸟一样去培养孩子 。 孩子半点实在学问学不到 , 反而学会了弄虚作假 。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 , 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简直就是毁一辈子 。
【爱历史】明末到底有没有救?这几个“社会现象”就能回答
文章图片
这种明朝持续多年的 , 急功近利的教育 , 能够给明朝带来什么样的人才?基本可以想 。
五:天价徭役
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明王朝 , 为什么会悲情灭亡?可以听听明朝一句民谣:南人困于粮 , 北人困于役 。 比起农业税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江南来 , 明朝北方人的徭役 , 也是出名的高 。
高到什么地步?《过庵遗稿》记载 , 在河南地区 , 农民如果有一顷土地 , 那么以钱代役的话 , 最少也要出到七千钱 。 倘若再加上劳役中的额外盘剥 , 有时劳役钱出到一万钱以上也是常事 。 再算上耕种一顷地的投入 , 哪怕风调雨顺的年景 , 农民想落个温饱 , 都要看运气 。
这还算是正常年景 , 放在腐败严重的崇祯年间 , 以《崇祯八年》手札记载 , 是年大名府起运米豆 , 按理说 , 应该给负责运输的脚夫们发放脚钱 , 谁知当地官府巧立名目 , 竟然给当地乡民摊派运粮车 , 每家必须要额外出钱 , 才能免掉徭役 。 这样的钱 , 那时都可以毫无压力的贪 。
【爱历史】明末到底有没有救?这几个“社会现象”就能回答
文章图片
如此一来 , 这繁重徭役 , 也就是大明朝动乱的导火索 , 所以在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 , 才会出现以火浇油的景象 。 繁荣一时的明王朝 , 终毁于农民起义的烈火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