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专访 | 观远数据吴宝琪:BI 最大的难点并不只在单点技术( 二 )


5. 数据分发:没人时时刻刻盯 BI系统 , 在有了内容之后 , 我们要把有价值的数据通过邮件、企业微信、钉钉等工具分发到相关的负责人手中 。
6. 智能决策:BI的未来一定是智能分析与决策 , 也是我们与不少客户从BI开始合作 , 陆续进入到AI层面应用的典型路径 。
上述几点中 , 其中数据整合和终端展现方式在BI的落地过程中相对较难 。 很多企业即使做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设 , 但是在做数据分析时 , 依然会发现缺乏高质量、高集中的数据资源 。 所以在信息化搭建之初 , 就需要站在高处 , 用更全的角度看待问题 , 做好数据积累 。 其次 , 不同的终端使用者对于数据应用的展现需求也不一样 , CEO在办公室可能需要数据大屏 , 一线业务人员则需要将最简单的数据指标呈现在移动端就可 。 所以 , 要求BI产品在应用端有多种展现形式 , 能够把优秀经验沉淀到数据分析模型中 , 让每个使用者都可以快速上手 。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 , 不是在技术层面 , 而是如何将BI产品与业务深度结合 , 做出标准化、场景化的数据分析模型 。 这也是观远和其他BI产品不一样的地方 , 我们沉淀了覆盖零售消费、互联网领域成熟的数据分析方案 , 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落地 。
CSDN:BI(商业智能)这个带着浓烈商业性质的概念的提出其实可以追溯到1996年 , 发展到2020年 , BI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 , 国外有Tableau、MicroStrategy , DOMO , Thoughtspot等等 。 就市场上目前的BI工具 , 平台和厂商 , 您可否从工具本身出发 , 简单分析一下各家平台的优缺点?
吴宝琪: 不同时代 , BI产品特点也不尽不同 。 第一代BI是传统企业级BI, 主要特点是有“三强”——强IT;强管控;强建模 。 功能全 ,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 第一、门槛特别高 , 使用人员如果想要上手 , 其培训时间有可能要2周到3个月;第二企业规划后建模周期长 , 实施周期长;第三、改变起来很麻烦 , 修改先从模型修改开始 , 一层层逐步改到具体报表 , 往往从IT接到需求 , 到最终完成可能要两个月时间 , 这个效率是无法快速响应企业发展的 , 并且过于依赖于专业人员 。
二代BI是敏捷BI, 例如之前谈到的Tableau , 它的优点是上手快但是在企业中是缺少管控 , 缺乏标准 。 所以发展到三代 , 我们就要求既要敏捷又要有管控 。 另外 , 为了能解决更多的客户实际场景 , 观远也内置了一个强大的计算引擎(Apache Spark) , 这样能实现很多传统BI不具备的能力 , 比如:我们的Smart ETL能使得业务人员也能用“拖拉拽”的方式快速处理、融合数据 , 做到更快的业务响应 。
CSDN: 在搭建自己的平台和使用第三方工具之间 , 企业用户应该如何选择?
吴宝琪:企业需要多维度去考虑 。 首先是成本的问题:毋庸置疑 , 采购比自研成本低 。 但是为什么要自研呢 , 之前一般有如下几个出发点:一是认为公司的数据量太大 , 海量的数据 , 采购标准BI可能支撑不了(但是 , 现在的OLAP数据库发展的很快 , 比如ClickHouse也能低成本的处理海量数据);另一个是公司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定制需求(一般采购的标准BI也可以提供一些插件扩展 , 来满足一定的定制需求) 。 所以 , 一般来说没有必要自研 , 除非其BI和业务强关联 , 需要业务全流程打通 , 这时自研包括BI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系统也许是有意义的 。 其次和国外产品对比的话 , 本土BI从服务来说远远优于国外厂商 , 所有问题都第一时间解决 , 定制化的需求也完全可以满足 。 另外有时候IT部门其实也想去自己创造效益 , 大家通常都认为IT部门是成本部门 , 是无法直接盈利的 , 但是现在CIO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了 , 想让IT部门盈利 , 做一些业务系统 , 做一些BI系统 , 再卖给其他的第三方 , 不过这个其实是比较难的 。
CSDN: 要如何选择第三方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