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二 )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文章图片
本来如果真的这样对峙下去 , 最先垮掉的很可能是秦国 , 但是秦国一方面在蜀地和情敌之间修建栈道做粮食的运行通道 , 一方面又在赵国国内散布流言 , 当时 , 赵国的国君在听到这些留言之后对廉颇产生了怀疑 , 并且萌生了要把廉颇更换为赵括的念头 。
而赵括是一个不能够准确分析自己实力的人 , 在国君找到他的时候 , 他对赵国的国君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 他说只要他的对手不是武安君白起 , 那么它一定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打败秦国军队 , 可是在赵括作为军中将领之后却只会按照书本上所说的内容进行排兵布阵 , 忽略了战场上所有能够出现的突发状况 , 最终让廉颇建立起来的优势局面土崩瓦解 。
因此 , 在这场战争的失败当中 , 赵括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 但是 , 就如同笔者上述所说的那样 , 这一部分责任并不是全部的责任 。 那么 , 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文章图片
燕国奉行王道 , 齐国进行吏治 , 韩国讲究术治 , 楚国分治 , 秦国法治
其实 , 赵国之所以会在这样的对抗当中失败 , 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赵括的纸上谈兵而在于赵国国内混乱的政治局面 。
我们纵观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 , 将战国七雄的国家历程都做一个仔细的对比的话 , 就会发现在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当中 , 国家政治历史最为混乱的就是赵国 , 虽然说其他的国家在政治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 但是他们却又一直奉行并且当作信仰的国家政策 。
比如说燕国 , 燕国的国家统治虽然十分的迂腐 , 但是它却一直信奉着王道 , 通过王道来治理整个国家 , 国家的君主和臣子也没有脱离这个范围 。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文章图片
齐国一直奉行的就是吏治 , 讲究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 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之后讲究的是术治 , 术治虽然也是一个并不正规的政治形式 , 但是却是与法治挂钩的一种政策 ,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也一直没有改变当初的行政政策 , 楚国一直采取的是分治制度 ,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直信奉的就是法治 。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局面混乱
可是赵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政策来治理整个国家 , 因此 , 在孙皓晖先生所写的《大秦帝国》当终将赵国的政治形势用一个字进行了概括 , 这个字就是“乱” 。 为什么说赵国的国家政策比较乱呢?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文章图片
赵武灵王为了胡服骑射 , 不顾危险深入匈奴内部打探
首先第一点 , 这个国家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家 , 它在军事实力的发展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 赵武灵王在进行胡服骑射变法之前曾经乔装胡人深入到匈奴内部去打探他们的作战方式 ,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 当然 , 我们不能够否定这种行为本身所带出来的精神或者是体现出来的君王特质 。
但是如果一个国君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了自己的正事 , 那么一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 , 一个国家的统治与国君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 ,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如果国君出现什么突发的危险 , 很容易导致整个国内的混乱 。
可是赵武灵王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 他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君主 , 经常不顾臣子的劝谏孤注一掷 , 不仅仅是曾经去匈奴会看过胡人的作战方式 , 还曾经乔装成平民进入到秦国 , 甚至还面见了秦王……凡此种种都能够说明这个人对于政治的不重视 。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赵括纸上谈兵吗?
文章图片
赵国在平原君时期是一个崇尚争辩的国家 , 为秦国散布流言提供机会
再者 , 在赵国后期平原君在世时期 , 赵国又成为了一个非常崇尚争辩的国家 , 这个国家经常举行一些毫无意义的辩论 , 平原君座下的门客便以此为乐 。 大家耳熟能详的白马非马的故事就出自平原君的门客 。
甚至它们还就人到底有两只耳朵还是三只耳朵走了辩论 , 明明前者是正确的 , 可是前者却无论如何都争辩不过后者……一个以此为主事的国家 , 并且这样的事情还得到了国内著名的贵族平原君以及国君的支持和吹捧 , 可见 , 这个国家的朝堂有多么混乱 。
而我们从蔺相如事件也可以看出赵国的这个特点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当中真的立下了汗马功劳吗?其实 , 我们纵观整个故事就可以发现蔺相如从头至尾都在呈口舌之辩 , 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大度可能蔺相如已经真的身首异处了 , 而如若廉颇当时没有盛设兵于秦 , 如果赵国只是一个像宋国那样的小国 , 蔺相如也很难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