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录|户籍来凑,古人科考中榜有多难?刻苦学习还不够

科举考试这项制度起于隋唐 , 从此“考试”便成为了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机会 。 虽说后来的八股取士令人诟病 , 但它确实使大量的平民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 。
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 , 存在着一件令政府非常头痛的事情 , 那就是“异地考试”和“考试移民”这件事 。 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 , 导致地区的录取名额不尽相同 。 这就使得许多学子为了取得功名 , 改变户籍来增加自己的中榜机率 , 政府和这些学生的猫鼠游戏就这样延续了千百年 , 直到科举考试的消亡 。
历史风云录|户籍来凑,古人科考中榜有多难?刻苦学习还不够
文章图片
图丨古代人科举考试
畸形的录取率
对于古代的学子来说能够榜上有名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能不能被录取要看在哪里读的书 , 在国家设立的学府中读书的士子更容易被录取 。
宋代司马光曾记述“盖有每次科场及第进士 , 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 , 造成这种录取畸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考生分配名额的不均衡 。 在宋朝 , 众多学子只有通过了地方的选拔考试 , 才被准许参加国家的科举考试 。 但是每个地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都是预先分配好的 。
【历史风云录|户籍来凑,古人科考中榜有多难?刻苦学习还不够】宋朝嘉佑年的一组考生数据显示 , 首都开封的科考名额为266人 , 陕西123人 , 广东84人 , 国子监102人 。 这样就造成了在“首都”和国子监读书的这些学生中榜机率远大于其他地区的学子 。 看来读“名校”好中榜这个教育理念已然从千年之前就已存在 。
历史风云录|户籍来凑,古人科考中榜有多难?刻苦学习还不够
文章图片
图丨状元榜
除此之外 , 古代的录取人数还会根据地区经济情况来决定参加科举考试考试人数 , 为了缩小文化差距 , 往往会对弱势地区搞倾斜 , 促进文化方面无可厚非 。 但对于众多的考生来说却略显不公 , 导致能不能得中榜可能不单单靠文化实力来决定 。
乾隆年间江苏、云南、贵州三地的录取率为5.5、53.8、21(单位:百万分之一) , 云贵地区的录取率竟然是文化经济发达的江苏士子的录取率的几倍之多 。 由于畸形的录取率相应催生了大量的学子进行“异地考试” , 屡禁不止 。 铤而走险为夺魁
这种畸形的录取率导致的结果便是“科举移民” , 古代称“冒籍”“冒贵” , 和现在的“异地高考”颇为相似 。 即文化发达地区的考生通过一些违法手段 , 获得低分高录取地区的考试名额 , 如买地、偷亲、认爹等等奇葩行为 , 千百年来众多学子铤而走险 , 有的因此榜上有名 , 被举报的竹篮打水钱财两空 。
南宋处州有一学子章仲衡 , 论学识此人也不算草包 , 要命的是此人是处州人 , 当时处州的录取名额仅四人 , 而当时京城临安的指标却为一百人 , 两下对比让小章打起了歪主意 。
为了能在临安参加考试 , 便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亲戚 , 偷梁换柱的认了个爹 , 小章同学便摇身一变成为了“首都”的考生 , 接着也顺理成章的得中进士 , 可是此人不够低调 , 到处吹嘘自己办法手段多 , 还奚落落榜的同学 , 结果被实名举报 , 进士名分被革 , 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历史上“高考移民”成功的也大有人在 , 乾隆年间 , 苏州城有兄弟二人打听到北京的科举考试容易录取 , 其父便在北京的顺义县购置房产助子科考 , 果然二人顺利的参加了京城的“高考” , 双双中第 。
历史风云录|户籍来凑,古人科考中榜有多难?刻苦学习还不够
文章图片
图丨白居易雕像
高考移民也不乏名人 , 诗人白居易籍贯本是山西 , 出身河南 , 但由于在洛阳难以中第 , 便到安徽宣城参加考试 , 结果得中进士第四名 , 欢喜不已 。
再比如 , 写下“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赵翼也是一位“高考移民”的受益者 。 赵翼是江苏常州人 , 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的地方 , 要是在江苏参加考试 , 赵同学也是希望渺茫 , 但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 , 赵翼投奔了在京津做生意的舅舅 , 便在当时的顺天府参加了考试 , 结果从举人到探花 , 顺风顺水 , 一路绿灯 。 政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