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

这事里面的门道有点深 , 简单来说 , 皇帝为了永葆权力让正三品成为实权宰相 , 而把一品二品官员供起来成为无实权的虚职 。
然而 , 官员们也不傻 , 于是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
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
文章图片
一、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
先说说 , 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
从两汉开始 , 皇帝们就发现 , 宰相们拥有的权力太大了 , 严重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威 。 于是汉武帝设置了中朝以分权 , 让大将军大司马成为实际的决策者;到了东汉 , 光武帝将实际政务权力改到尚书台 , 而将三公设置成为虚衔 。
所以 , 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就是 , 高位者虚职化 , 而低阶官职实权化 。 这样 , 拥有实权的官职因为其地位威望不够 , 不得不更加听从皇帝的指令 , 不敢造次;而位高者虽然有与皇帝抗衡的资本 , 却无实际参政决策的权力 。
事实上 , 唐朝之所以让正三品的官员们成为了宰相 , 也是相同的操作 , 其根本目的 , 就是避免相权影响到了皇权 。
不仅如此 , 唐朝皇帝们还有个独特的发明-集体宰相制度 。
怎么做到的呢?
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
文章图片
隋唐时 , 三省六部制成形 , 而三省就是中央决策机构 , 中书省提想法 , 门下省审核 , 尚书省执行 , 也就是说 , 得三省长官都通过的事 , 才能够施行 。 而唐朝皇帝们还保留了一点良心 , 门下省是可以封驳的 , 简单说就是门下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见 , 可以审核不通过 。
【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如此 , 三省长官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 而唐朝皇帝们也就完成了集体宰相制的转变 。 而三省本身也不是单独领导的:
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2人 , 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2人 , 正三品;(代宗大力年间升为正二品)
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各1人 , 正三品或从二品(还有个尚书令 , 稍后说道);
这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 , 大家平时看到的狄仁杰(内史)、房玄龄(尚书右仆射)等人 , 看似牛逼哄哄的 , 其实其职官也就是三品或从二品而已 。
那么 , 为了能够让一些没有挂这些官职的官员能够加入决策层 , 皇帝还经常临时任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加入宰相的群体 。 到了中后期 , 不管什么官职 , 没有同中书门下的官衔都不算是宰相了 。
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
文章图片
那么 , 问题来了 , 这些正三品官职决策了政务 , 正一品和正二品的都是些啥官 , 他们在干啥?
二、正一品正二品都是啥官?
根据职官表记载 , 唐朝的官阶大约有30个品级 , 其中高于正三品的共有四个品级: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还有亲王爵位也是纳入一品之中的;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还有爵位中的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 , 尚书令;
从二品: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柱国;
似乎都很陌生是吧?的确 , 因为这些官职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 , 爵位和勋官 。 这一类官职很好理解 , 那就是一般人都捞不到 , 必须要在开国时期或者跟皇家沾亲带故 , 有特殊贡献的这几种人才能捞得到 。 比如上面的各种王、各种公 , 柱国上柱国都属于这一类 。
一品铲史官|都是宰相级别的大佬了,那么一品和二品呢?,唐朝的正三品官
文章图片
第二类 , 散官 。 唐朝发明了职官和散官 , 其区别就是职官管事 , 散官不管事 。 也就是说散官属于只享受响应品级的待遇和地位 , 但是不参与相关的政务 。 比如上面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都属于文散官;上面挂大将军名号的都是武散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