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古代问斩 , 为何等到午时三刻才执行呢?
古代的斩首示众 , 也就是死刑 , 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 , 在人多的地方对犯人实行死刑是为了能震慑百姓 , 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文章图片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剧当中出现的情节:犯大罪者当街斩首示众 , 头戴枷锁的罪犯跪坐在囚车之中 ,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 , 被围观群众丢那么一身臭鸡蛋 , 菜叶子 , 最后被拉到菜市场 , 在众目睽睽之中被刽子手砍掉脑袋 。
为了达到震慑百姓最大化的效果 , 斩首布置的场地和流程通常很有讲究 , 整个法场中布满了恐怖的严肃且死亡的气息 。 监察官从签筒中取出一枚签 , 中气十足的大喝一声 , 刽子手往大刀喷上一口酒 , 大手一挥 , 人头落地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文章图片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 , 斩首的时间都很有讲究 , 一般是定在午时三刻 , 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午时三刻用现在的时间计算是几点呢?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 午时应该是正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 , 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 所以午时三刻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在11:45左右 , 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12点整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文章图片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问斩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 。 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某种现象 , 便将事件的起因归结于鬼神 , 认为灾害祥瑞等都是上天赐予的 , 而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 。
而午时三刻时间 , 太阳在天空中央 , 阳光垂直于地面 , 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 所以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盛 。
而中国自古都很讲究阴阳 , 人间即为阳间 , 鬼魂即为阴间 。 人死后就会变成鬼 , 斩首后犯人的鬼魂就会出现 , 为了防止鬼魂再出来纠缠阳间的人 , 忽而在午时三刻——也就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间斩首 , 认为此时行刑可以压制鬼魂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
文章图片
但是在古代的法律里并没有规定是在午时三刻行刑 , 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 , 大斋戒节日 , 二十四节气日 , 每个月的宿旺和上下弦日 , 每月的忌杀日都不能执行死刑 , 还规定雨未晴 , 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能执行死刑 , 实际上一年当中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也只有十几天了 。
唐代的法律还明确规定 , 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行刑 , 大约是现在的下午一点到五点钟进行 , 到了明清 , 虽然沿用了唐宋刑法规定 , 但也从未对行刑的时间做出具体的安排 , 都是由行步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行刑的安排 , 所以实际上古代人是不是喜欢午时三刻实行死刑也还有待考究 。
【纵横文史说|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图片来源于网络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