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在洪流中打桩


洪灾|在洪流中打桩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2020年7月8日 。 深夜 , 湖北武穴花桥镇 , 荆竹河堤决口处 。 七连刚到抗洪一线 , 就遇到了困难 。 连长刘猛看着眼前湍急的洪水泄入良田 , 万分焦急 。
“让我上!”“让我上!”刘猛还没开口 , 几位战士就站了出来 。
“连长 , 我水性好 , 个头高 , 让我先上吧!”中士陈桂超试探着向连长请战 。
这一幕突然触动了刘猛的神经 , 他好像在哪见过 。
1998年夏 , 暴雨肆虐 , 洪水侵袭 。 人民军队火速集结 。 在簰洲湾大堤上 , 刘猛所在的某舟桥旅官兵 , 用血肉之躯筑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
江堤上 , 舟桥旅官兵留下了这样的数字——出动冲锋舟一百八十七艇 , 抢救遇险群众六万多人 , 转移受灾群众七万多人 , 抢修大堤公路一百零四公里 , 排除险情八百多处……但同时 , 两位年轻战友——杨德文、叶华林 , 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
“老兵新兵都是兵 , 新兵更要多锻炼 , 我水性好 , 让我上!”该旅很多官兵 , 仍记得杨德文、叶华林在请战书中的铿锵誓言 。
“水性好的党员骨干先上!”没有时间让刘猛去回忆往事 , 他当即点齐包含陈桂超在内的六名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 。 望着这六名同志 , 刘猛既感动 , 又忐忑:这些年轻战士 , 关键时刻能顶得上吗?
站在决口的堤头处 , 陈桂超放眼一望 , 眼前这个决口长约四十米 , 深近六米 , 一袋沙包扔进去 , 瞬间没了踪影 。
“先护堤头!”为了防止堤头再次垮塌 , 指挥人员现场商议 , 派突击队员下水打桩 。 滚滚洪流从决口处倾泻而下 , 对下游的四个村庄、六千多名群众、一万多亩良田造成严重威胁 。
在腰间系好安全绳 , 刚一下水 , 陈桂超本能地有些害怕 , 他感觉有一股巨大的推力将他往下游推 。 “怕 , 也得上 , 身后这么多战士看着呢!”作为一名党员 , 一名班长 , 陈桂超自告奋勇第一个跳下水 。
在深近六米的水中打桩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 身高一米八的陈桂超扶着垮塌河堤的护栏一点点向前移动 。 在稍远处 , 他用脚勾住护栏 , 平躺着身子 , 仰着脖子扶住木桩 , 然后用挖掘机的铲斗一点点向下按 。 越往深处 , 水流越急 。 在触不到底的决口处 , 河水很快漫过陈桂超的头顶 。 他憋着一口气 , 迅速上浮 , 接过战友递来的一根木桩 , 在队友的协助下 , 慢慢将木桩竖起 。
突然 , 陈桂超的腿由于长时间勾着护栏 , 导致酸软无力 , 他被洪水冲了下去 。
“当时感觉整个人都飘了 , 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身边找不到一样能抓住的东西 。 ”事后 , 陈桂超回忆说 , 幸亏还有安全绳 , 岸上的战友及时拉住了我 。
经历这件事后 , 陈桂超的胆子更大了 , 他知道身后有战友的保护 , 心里很踏实 。
而在决口的另一侧 , 九连连长王朋朋也在紧张地挑兵选将 。 根据指挥部命令 , 为尽快封堵决口 , 决定采取双向同时作业的方式 。 任务分配给了七连和九连 。
“连长 , 我的家乡发过洪水 , 我在洪水中还救过人 , 让我去吧!”抬眼看去 , 一名瘦小的列兵站在王朋朋面前 。 列兵名叫李国铭 , 1999年10月出生 , 今年6月刚刚从兄弟单位转隶过来 。
“我水性真的很好 , 我爷爷和爸爸都是军人 , 连长让我去吧!”李国铭再次请战 。
时间紧迫 , 王朋朋选了四人作为突击队员 , 包括李国铭 。 而后 , 他亲手给每名队员系好安全绳 。
两侧堤头处 , 挖掘机在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 。 开车的师傅说 , 机械要始终与决口边缘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 。 受到洪水长期冲刷的影响 , 堤岸已变得松软无力 , 不能支撑大型机械的重量 。 堤很窄 , 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