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文物拍美图(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二 )


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 , 黄翼会在看展前做足功课 , 在博物馆开门前早早排队 , 细心地擦拭展柜玻璃罩上留下的印痕 , 还会巧妙地利用旁边的观众作为背景 。 他说 , 兴趣和热爱引导着自己不断学习 , 密切关注展览信息 , 沉浸在这个过程中 , 感觉特别快乐 。
每当有重要展览开幕 , 他总会专程赶去看展 。 2018年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 , 为了一睹名画真容 , 他专门找了个周末飞去沈阳 , “看到那些在书里、纪录片里多次出现的珍贵文物 , 仿佛见到了相知多年的老朋友 , 非常亲切 。 ”
看多了拍多了 , 他也会在微博上与网友们交流展览信息和观展心得 。 有一次 , 他发了一张杯子的图片 , 说上面的铭文不认识 , 没多久就有人留言指出这是西夏文 , 并对铭文进行了翻译 。
还有一次 , 他发了一张文物照片 , 有人留言补充了专业知识 , 一问才知道 , 留言的是这家博物馆的馆长 。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 , 能得到专业人士认可 , 他颇有成就感 。
“把我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
2015年 , 武汉博物馆邀请黄翼拍摄馆藏文物 。 那是他第一次以“非普通观众”的身份走进博物馆 , “他们希望我从美的角度出发 , 拍点与传统资料图不一样的照片 。 ”这些照片现在还在武汉博物馆的展板、电子屏展示 。
“很多人觉得博物馆是一个高大上的场所 , 展览的文物看不懂 。 其实我认为大家也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的背景知识 , 直接从美的角度去欣赏文物 。 我在微博上所做的事情 , 就是把我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 。 ”黄翼曾经发过一张器物盖子的照片 , 描述它像一朵倒扣在水里的莲花 。 一名博物馆志愿者留言说:“我在这个馆讲解许多年 , 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欣赏这件文物 , 看了你的图片和描述 , 有了新的视角 , 感觉这件文物更美了 。 ”
黄翼的微博里有时会讲讲文物的来历和故事 。 有的粉丝原本不是文博爱好者 , 被他的照片打动 , 对博物馆产生兴趣 。 “不少网友跟我说 , 原来两三年进一次博物馆 , 现在一年至少要去三四次 , 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 ”他说 。
现在 , 他还在微博上开设了专题“本周看啥展” , 定期向大家推荐国内博物馆的精品展览 , “希望我的作品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 感受文物的美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