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春秋吴国因谁灭亡?吴王夫差只是替罪羊,贤德兼备的他才最可怕( 二 )


季札出使晋国 , 刚要在戚邑住下 , 就听到鼓钟之声 , 一问身边人 , 说是孙文子在欣赏音乐 。 这时季札感慨地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异哉!吾闻之 , 辩而不德 , 必加于戮 。 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 , 惧犹不足 , 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 , 犹燕之巢于幕也 。 君在殡而可以乐乎?”
大意是说 , 有才无德 , 就会引火烧身 , 国君死了还没有安葬 , 孙文子就开始玩乐 , 这不是像燕子在帷幕之上筑巢一样危险吗?孙文子听了季札的话 , 时时以此为戒 , 终身不再听音乐 。 这段故事 , 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燕巢于幕”的成语 。
【爱历史】春秋吴国因谁灭亡?吴王夫差只是替罪羊,贤德兼备的他才最可怕
文章图片
图丨春秋时期地图
在晋国季札还对叔向说 , 晋国终将落入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之手 。 后来的历史发展果然应验了季札的猜测 , 晋国最终被这三家所分 。 这此事例无不说明季札洞谙世事 , 分析判断能力极强 , 身处吴国而心怀天下 。
再来看看季札的德行 。 当初季札在出使途中路过徐国 , 便去拜访了徐国国君 。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 , 他虽嘴里没明说 , 但季札心里已清楚 , 只是因为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 , 所以就暗想等自己出使回来后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 谁知当他出使回来又到徐国时 , 徐君已死 。 季札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 , 亲自去拜祭徐君 , 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的树木之上 , 算是兑现了心中对徐君的承诺 。 当随从人员劝阻他时 , 他说:“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 , 怎能因为徐君死了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出季札是个有能力、有品行、得民心的人 , 这样的人做国君 , 也确实会是国之幸、民之幸 。

诸樊的两个兄弟在先后做了吴王后也像哥哥一样做到了王位传弟不传子 。 可当余眛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兄弟季札时 , 季札又玩起了让国的“高风亮节”来 。 在他看来 , 自己此时让国不接受传位则更能表明自己是个有道义的人 。 可这次他错了 , 正是他的这个看似正确的“高风亮节”的错误决定 , 掀开了吴国动乱及覆灭的序幕 。
季札不愿继位 , 吴国国人就议论开了 , 说 , 当年先王诸樊说“兄死弟继位” , 目的就是要把君位传给弟弟季札 , 现在季札说什么也不肯继位 , 我们总得有个国君吧?既然余眛是他们兄弟四个人当中最后一个当国君的人 , 现在他死了 , 就让他的儿子当国君吧!于是余眛的儿子僚就当上了吴王 。
僚当吴王引起了诸樊儿子公子光的不满 。 在公子光看来 , 自己父亲兄弟四人相互传国 , 最后应该传国给叔叔季札 。 现在叔叔季札不愿当国君 , 而自己的父亲是最先当国君的 , 既然不传国于季札 , 就应该传国于自己才是正道 , 而不是传国给王僚 。 公子光有了这样的想法 , 就决定干掉王僚 ,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 。
【爱历史】春秋吴国因谁灭亡?吴王夫差只是替罪羊,贤德兼备的他才最可怕
文章图片
图丨专诸刺王僚
当公子光杀死王僚 , 自己当上吴国国君时 , 季札还在出使的途中没有回来 。 等他回到国内 , 面对内乱乍起、骨肉相残的血的事实 , 他是无可奈何 , 只得到王僚的墓上痛哭一番 , 然后自我安慰道:“只要对先君的祭祀不废止 , 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 , 社稷之神得到奉祀 , 不管是谁当国君那都是我的国君 , 我都得听命于他 。 ”
季札是安心做他的臣子了 , 可公子光 ,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以及他的儿子吴王夫差 , 却不是吴国老百姓心中理想的国君 , 他们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贪得无厌、四处征战、远贤亲佞 , 终于在短短的数十年间葬送了吴国 。

史传季札死于公元前484年 , 而吴国灭亡于公元前473年 , 也就是季札死后仅仅11年 , 吴国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我们可以这样说 , 吴国是在季札的关注下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 而面对阖闾、夫差父子的祸国殃民行径 , 我们不知道季札是否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让国决定 , 是否幻想过吴国要是在自己的带领下该会走向何等的辉煌……确实 , 如果季札顺应“兄终弟及”的规则当上国君的话 , 吴国的历史应当重写 。 然而 , 历史不能假设 , 季札在让出君位的同时 , 也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 因此上与其说吴国亡于阖闾、夫差之手 , 还不如说吴国灭于季札的让国之举 。
人们常说 , 好人不上位,坏人就当道 。 从季札让国这一历史事件中 ,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当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时候 , 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 , 就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去担当 。 如果逃避就有可能让坏人当政 , 误了国家前程与人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