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二 )


可以看出当时在群臣之间是有不同意见的 , 一方面是守旧和守旧土 , 另一方面是革新和开拓新土 , 尽管“代”的称谓有长久的历史 , 代表了封国和地域 , 群臣也都大致赞同 , 拓跋珪仍然选择“魏”魏国号 , 其目的就是区别于“总御幽都 , 控制遐国”的元祖 , 将以德服民 , 做中原之祖 。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建国之初想统一北方 , 寻求正统的意图 。
最终拓跋珪摒弃了众鲜卑大臣的建议 , 而是听从了汉族人士崔宏之议 , 决心称“魏” , 对比解释主要体现在“虽曰旧邦 , 受命惟新” 。 这里争的正统 , 正是为了与南方的东晋相争 , 十六国时期 , 北方汉族遗民仍尊晋为正统 , 这一国号大大触及了东晋统治者的忌讳之处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另外 , 中国在政权合法性上一直有“五行德运”之说 , 各个朝代都力争把自己放在五行中继承上一任的合理位置 , 为此 , 崔宏等人也予以议定 , 《魏书·太祖纪》中议定了继承曹魏的土德 , 曹魏受汉而来 , 土德继承汉的火德 , 北魏也必须从之 , 成为曹魏的继承者 。
统治者进行的其他一系列改革 , 都表明了拓跋统治者不再自视为夷 , 也不会推东晋为正统 , 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气象 。 从定国号这一开创之举就体现了改造自身 , 吸引汉族士人 , 加强汉化 , 最终成为汉族正统王朝的目的 。
另一方面 , 在南方中国 , 也就是东晋的统治里 , 东晋在正统旗帜下进行的北伐 , 往往成为强臣增强权威的手段 , 再加上内部政治斗争的激化 , 南方士族甚至出现了向北方流亡的现象 , 直到刘裕的上位 , 北方汉族人士的故国之梦完全破灭 , 此时北魏政权正变化日益明显 , 他们的愿望便只能寄托在北方文化的复兴上了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高闾在《至德颂》中重新排列了正统王朝的序列 , 但只字不提秦朝、西晋和曹魏之名 , 而将北魏直接看成是顺承夏、商、周、汉的王朝 , 虽然说法自成一家 , 但一切无非是证明北魏的正统 , 不仅“配天承命” , 而且“功冠前往 , 德侔往圣” 。 虽然这种说法有各种原因 , 比如个人受宠 , 感恩戴德等 , 但实际上也反映出北魏上层胡汉(华夷)关系的改变和发展 , 也就是汉族士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同逐渐深化 。
四、引用汉人
北魏要实现正统化 , 不得不改变的就是整个王朝的官僚系统 , 因为整个政权运转起来最重要的就是一套官僚体系 , 必须获得汉族士人的承认和支持 。 《魏书·太祖纪》中记载:
“初建台省 , 置百官 , 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 , 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 。 帝初拓中原 , 留心慰纳 , 诸士大夫诣军门者 , 无少长 , 皆引入赐见 , 存问周悉 , 人得自尽 , 苟有微能 , 咸蒙叙用 。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崔玄伯、崔逞、高湖等人 , 尤其崔宏 , 出身名门 , 受到拓跋珪的待见尤高 , “常引问古今旧事 , 王者制度 , 治世之则 。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虽然北魏早期统治者已有正统化的思想 , 但与彻底汉化并不一致 , 对汉服饰言语等也不能持很宽容的态度 。 到列帝之后 , 这种汉化的倾向才越来越明显 , 任用汉族士人入朝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
需要注意的是 , 北魏政权任用汉人也相应地促进了汉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可 , 一批批汉族士人秉持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进入政权 , 希望借这个新政权实现读书人的抱负 , 其日常操作过程无疑也促进了北魏的汉化 。
与之前的介绍相一致 , 可以说 , 在官僚阶层或汉族士人这一群体内 , 由华夷之分到正统确立的观点是经历了一个巨大变化的 , 这种巨变与北魏任用汉人是相辅相成 , 相互促进的关系 , 在北魏正统化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五、孝文帝关于德运问题的重新定义
北魏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由冯太后和孝文帝两人主持 , 冯太后主持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 而孝文帝更多地着手于礼俗文化上的改革 。 此时北魏的正统问题已经逐渐从地域正统观走向了汉民族文化正统观 。
太和十四年 , 汉化改革已经进入新的时期 , 孝文帝适时展开了一场关于北魏的德运问题的讨论 。 此时的德运问题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继承性问题 , 更多地要考虑到为以后政权发展作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