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考古学家真的会非常频繁地使用洛阳铲吗?用途跟小说写得还真差不多( 二 )


快醒醒!这情景简直是荒谬极了 。 这是因为 , 中国考古学在创立的时候就立下了不搞收藏的行规 , 所以 , 真实的情况是“搞收藏的不懂考古 , 懂考古的不搞收藏” 。 因此 , 电视上各种挂着考古名头的“收藏大师” , 无一例外都在招摇撞骗 。 当然 , 考古的行规也好理解:所谓“瓜田不纳履 , 李下不整冠”:作为文物的第一经手人 , 考古学家当然要严格遵守行规 , 否则怎么能保证“把文物上交给国家”呢?
夏鼐 , 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 , “搞考古不搞收藏”的行规就是他立下的
其实 ,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 考古发掘的规矩一般是逢下雨会休息 。 话说某年考古实习时恰逢暴雨 , 负责工地的老师A对同学B说道:“下雨了 , 你跟村上(其实是当地村民)解释一下 , 上不了工了” 。 同学B则吃惊地回答“村上?我们考古队里还有日本人?”
在连逢阴雨或晚上休息时 , 新生代的考古学生往往是玩会智能手机 , 年龄长一点的考古人则是喝酒 。 某次工地发掘完毕的欢送会上 , 一位老师曾这样总结考古工地:“风餐露宿家常饭 , 野外方便不稀奇 。 吃喝从来不挑剔 , 天南地北均可行 。 白酒至少一斤起 , 啤酒六瓶尿不急 。 尚能官场灌污吏 , 啤酒六瓶尿不急” , 可见考古人对酒是“爱得深沉” 。
考古发掘 , 吃点喝点 。 叶灿阳摄 , 已获授权
喝了酒的考古人格外可爱 , 喜欢拿圈内趣事开玩笑 , 甚至有大侠编了一本《考古武林谱》 , 把各大高校的考古系都归了门派 ,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是“六扇门” , 北京大学是“少林派” , 西北大学是“华山派” , 吉林大学是“长白山派” 。 笔者曾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 被此君调侃为是“从长白山派岭南分舵跑去了长白山派燕山分舵”(中山大学和吉林大学里任教的老师有许多吉林大学培养的博士) , 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
当然 , 考古不仅实在有趣 , 对社会的贡献也十分巨大 。 它甚至可以解决“我们是谁”的问题:因为“我们是谁” , 不仅取决于我们“现在是谁”或“未来是谁” , 更取决于我们“曾经是谁” 。 举例而言 , 提到中华民族的象征 , 我们忘不了长城 。 更有甚者 , 还有干脆用考古遗址名来命名国家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的名字就来源于其境内的大津巴布韦遗址) 。 实际上 , 我们的“中国”这个名字也来源于一件名叫“何尊”的西周青铜器 , 因为这件青铜器上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 。
西周青铜器何尊与其铭文 , 上有“宅兹中国”二字 , 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 , 现藏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正是因为考古如此重要 , 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考古、体验考古、思考考古 。 对于喜欢考古的人来说 , 考古就像侦探 , 需要从历史的迷雾中拨云见日 。 举例来说 , 有很多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 , 因为他们发现春秋的人只知道大禹 , 战国人却知道五帝 , 汉代人则知道了伏羲、神农 , 魏晋的人干脆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时间越往后 , 距离历史越远的后人反而了解的历史更靠前 , 这是很不合逻辑的 。 于是 , 便有了所谓“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古史辨学派的人怀疑夏朝是后世杜撰出来的内容 。 当时也有人认为 , 古史辨派的说法只是理论假说 , 应该从实际出发 , 寻找夏朝的遗址 。 这些人中有位叫徐旭生的老先生 , 他遍查古籍 , 根据“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 , 认为夏人的活动范围大体在豫西一带 , 便亲自去河南郑州、洛阳等地调查 , 最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在近百年后的今天 , 普遍被考古学家认为最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 。
这一出“寻夏记”的侦探故事 , 自古史辨派以来已进行了一百多年 , 日后也还将继续地进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