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看历史|范仲淹眼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二 )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 , 白发将军和征夫都在落泪 。 将军为何白了头?守军上下 , 流的是什么泪?是思乡泪 , 忧国泪 , 是英雄泪 。 庆历二年十月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中有一段文字揭示了流泪的原因:“昨寇逼三川 , 其势可困 , 而葛怀敏等入贼伏中 , 一战大溃 , 杀伤满野 , 驱掠无算 。 臣以本路多虞 , 救援不早 , 臣方痛心疾首 , 日夜悲忧 。 发变成丝 , 血化为泪……自西事以来 , 延安东路、北路官军伤折万余人 , 并金明、承平诸寨杀虏过蕃部万余户 , 约四五万口 , 及麟府丧陷 , 镇戎三败 , 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 。 死者为鱼肉 , 生者为犬羊 。 ”兵败导致士卒重大伤亡 , 幸存的边民被驱赶劫掠 , 范仲淹为此日夜悲伤忧虑 , “发变成丝 , 血化为泪” , 原来他的头发 , 是因忧国而变白;他的眼泪 , 不是为他自己而落 , 而是为将士而落、为苍生而落、为国难而落 。
范仲淹这首词 , 从白天写到黄昏 , 写到深夜 , 这是戍边生活一天的日常 。 塞外不见黄花秋雁 , 江南没有这般辽阔和苍茫 , 风景确实大不同啊!从这首词 , 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人们想象迥异的范仲淹: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文弱缠绵的书生 , 而是一位铁甲将军 。 他有勇有谋 , 号令严明 , 带兵有方 , 爱兵如子;他率领的部队 , 士兵强悍勇武 , 是威震敌胆的一支铁军!
将军 , 是范仲淹在词中的自称 , 这不是虚拟 , 不是客串 。 范仲淹当时的职务是“本路经略使安抚使招讨使兼兵马都部署” , 是威名远震、屡建战功的军事将领 。 南宋的王偁《范仲淹传》说:“仲淹与韩琦俱有威名 , 军中为之语曰:‘军中有一韩 , 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 西贼闻之惊破胆 。 ’居三岁 , 士勇边实 , 恩信大洽 , 乃决策谋取横山 , 复灵武……”范仲淹和韩琦联手收复失地 , 范仲淹长远的战略眼光、周密的军事部署 , 迫使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要求与宋朝讲和 。
“风景异” , 还在于范将军与众不同的是 , 他有智慧有才干 , 吃苦耐劳 , 但决不是为功名 。 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并序》说他“少有大节 , 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 不一动其心 , 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 范仲淹幼时就重节操 , 有志向 , 苦读儒家经典 。 在泰州当盐税官时 , 清正廉洁 , 为民造福 , 历时四年重修的捍海堤 , 被老百姓称为“范公堤” 。 据史料记载 , 康定元年(1040年) , 宋军在延州不敌西夏来犯之兵 , 原延州知州被贬 。 后任先是拖延不到职 , 勉强到任后又一再找借口请求调任内地 。 范仲淹主动请求戍守延州城 , 到任几个月就化解了兵临城下的危机 。 守边期间 , 他多次推辞朝廷的晋级奖赏 。 庆历二年十月定川兵败 , 范仲淹出兵驰援 , 关中人心大定 , 朝廷特迁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正三品)、右谏议大夫(从四品) 。 范仲淹坚辞不受 , 上《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 , 不仅不接受嘉奖 , 还自请落官降职 。 庆历三年四月 , 朝廷擢范仲淹升枢密副使 , 回朝任职 , 范仲淹五次上奏辞让 , 请求继续留在西北 。 他的《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一再请求留任边陲 , 表示要将边患彻底平定再回朝任职 。
范仲淹精通兵法谋略 , 戍守边疆时 , 为建立攻守全胜、长治久安的防御体系殚精竭虑 , 同时 , 他又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将军 。 他在《让观察使第一表》中说:“臣闻自古将帅 , 与士旅同其安乐 , 则可共其忧患 , 而为国家之用 。 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 , 士未食而不敢言饥 。 今边兵请给粗供樵爨醋盐之费 , 食必粗粝 , 经逾岁年 , 不沾肉味 。 至有军行之时 , 羸不胜甲 , 弃而埋之;负罪以逋 , 未能远去 , 皆捕而斩之 。 臣虽痛而不忍 , 岂敢慢法?或有危逼 , 欲使此等之心同其忧患 , 为国家之用 , 不亦难哉!”从他与士兵一同变白的头发 , 从他与士兵一起流淌的眼泪 , 我们读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准则 , 白发将军 , 不仅大智大勇 , 更有大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