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汉武帝有鉴人之明吗?为何他力捧的宰相被淮南王刘安认为一无是处( 二 )


世人常说 , 衣不如新 , 人不如故 。 想当年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 , 汲黯就侍从于潜邸 。 论起与孝武帝的渊源 , 那要比公孙弘深得多了 。 可孝武帝却一反常态 , 任凭新人压倒了旧人 。 谄媚的公孙弘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 是耿耿忠心的汲黯不能替代的呢?或许下面这个小故事能够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一点思路: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 上曰吾欲云云 ,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 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 怒 , 变色而罢朝 。 公卿皆为黯惧 。 上退 , 谓左右曰:“甚矣 , 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 , 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 宁令从谀承意 , 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 纵爱身 , 柰辱朝廷何!”
——《史记·汲郑列传》
【爱历史】汉武帝有鉴人之明吗?为何他力捧的宰相被淮南王刘安认为一无是处
文章图片
这是《史记》中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 , 但其中有若干深意并不容易索解:汲黯说 , 孝武执政当国 , 欲以尧舜为法 。 乍一看 , 这似乎是个非常崇高的目标 。 连杜甫都说 , 作为一个儒臣 , 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
假如孝武帝真的亦步亦趋 , 效法尧舜之治 , 那他当然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仁义之君 。 可汲黯却说 , 仁义只是孝武帝的一张假面具 。 在这张面具之下 , 真实的皇帝其实私欲泛滥 , 无所节制 。
汲黯说的究竟是不是事实呢?从孝武帝本人的反应看 , 恐怕距离事实不甚相远 。 因为面对如此尖锐的批评 , 孝武帝居然沉默了 。 如果汲黯的话有所捏造 , 那孝武帝应该理直气壮地反击 , 告诉众人 , 他汲黯对我的指责都是无中生有 。 可是皇帝没有这样做 , 他沉默了 , 虽然汲黯的当众批评令他非常难堪 。
事后 , 武帝向身边的亲信抱怨说:“汲黯这个人哪 , 实在太‘戅’!”“戅”在这里应该作“刚直”讲——据传高皇帝留给吕后的那封政治遗嘱中 , 王陵也得到过类似的评价 , 因为他不会揣摩吕后的心思 , 执意坚持白马之盟 , 不准诸吕封王——汲黯和王陵一样“戅” , 一样不会顺着皇帝的心意替他文过 , 反而毫不留情地把皇帝的老底儿掀了出来 。
这是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私欲泛滥的皇帝却对重现唐虞盛世念兹在兹 。 那他心中的唐虞盛世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者说 , 儒家传说中的唐虞盛世究竟有哪一点这么吸引他呢?我想 , 大概是《尚书·尧典》中的这八个字吧:
柔远能迩 , 蛮夷率服 。
【爱历史】汉武帝有鉴人之明吗?为何他力捧的宰相被淮南王刘安认为一无是处
文章图片
把这八个字翻译成今天流行的政治术语 , 那就是要确立不可动摇的地缘政治优势 , 甚至问鼎国际霸权 , 不管是通过军事征服或者意识形态输出的手段 。 而要实现这个野心勃勃的目标 , 孝武帝最大的绊脚石就是雄踞北方的匈奴帝国 。 因为在武帝刚上台的时候 , 匈奴才是那个“柔远能迩 , 蛮夷率服”的超级大国 , 不但汉朝要向匈奴和亲纳贡 , 西域诸邦也都敬奉匈奴为宗主 。
【爱历史】汉武帝有鉴人之明吗?为何他力捧的宰相被淮南王刘安认为一无是处
文章图片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时间表:根据《汉书·武帝纪》所载 , 孝武帝在继位的短短9个月后(即建元元年十月)就发布了改革诏令 , 要排摈诸子杂学 , 独尊儒术 。 而几乎就在同时 , 孝武帝也开始重新思考汉匈两国的邦交关系 , 酝酿着要废除和亲 , 武力绥服匈奴 。 《史记》载:
上即位 , 欲事伐匈奴 。 而嫣先习胡兵 , 以故益尊贵 , 官至上大夫 , 赏赐拟于邓通 。
——《史记·佞幸列传》
崇儒以对内 , 伐胡以对外 。 内政外交的两大转变同时出现 , 相辅相成 。 儒生们编造的盛世图景对孝武帝的匈奴政策影响很大 。
因为尧舜之君做到的是“蛮夷率服” , 孝武帝当然也就不能满足于像秦始皇那样把匈奴人远远儿地赶出河套了事 。 他总希望在武力打击之余 , 通过招安抚循 , 分化瓦解匈奴部众 , 最终臣服这个桀骜不驯的草原民族 。 为此 , 武帝可花了不少的冤枉钱:
居无何 , 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 , 汉发车二万乘 。 县官无钱 , 从民贳马 。 民或匿马 , 马不具 。 上怒 , 欲斩长安令 。 黯曰:“长安令无罪 , 独斩黯 , 民乃肯出马 。 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 , 汉徐以县次传之 , 何至令天下骚动 , 罢獘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 。
及浑邪至 , 贾人与市者 , 坐当死者五百余人 。 黯请闲 , 见高门 , 曰:“夫匈奴攻当路塞 , 绝和亲 , 中国兴兵诛之 , 死伤者不可胜计 , 而费以巨万百数 。 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 , 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 , 因予之 , 以谢天下之苦 , 塞百姓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