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明的“冷巷”是用来做什么的?与天井配合有奇效!


|古人发明的“冷巷”是用来做什么的?与天井配合有奇效!
文章图片
|古人发明的“冷巷”是用来做什么的?与天井配合有奇效!
防暑降温措施在中国古代建筑应用得极为广泛 。 以常理推测 , 建筑的防暑方法也多半是中国古代工匠千百年来积攒传承经验、凝聚集体智慧所创 , 断非达官贵人们垄断的秘密 。 因而人们在民间建筑中也常常能见到同样原理避暑方法 , 差别只是在于规格和材料选择而已 , 比如屋顶的防暑涂层 , 皇帝家可以不惜工本 , 抹上厚达几十厘米的各色灰泥 , 民间一般人家无此雄厚的资金实力 , 但也可因陋就简 , 用黏土、混合砂浆涂抹屋顶后 , 盖上两三层麦秸泥 , 放上苇席和厚厚的草秸 , 同样能实现防暑降温的效果 。
由于民间建筑不像紫禁城建筑那样有着严格政治需求 , 在处理上回旋余地更大 , 能因地制宜地发明出更多精致的避暑措施 。 譬如古代建筑工匠就在长期的实践中 , 结合当地居民聚集的习惯 , 发明出冷巷这种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来带一股清流的建筑设计 。
【|古人发明的“冷巷”是用来做什么的?与天井配合有奇效!】
冷巷最初是指传统民居建筑聚落中刻意修成的两侧墙体高大 , 通道狭窄的小巷 , 亦被人称为青云巷 。 冷巷一般沿建筑群纵深方向展开 , 宽度在0.8到1.5米之间 , 仅能容纳两人并肩通过 。 由于墙体高耸 , 狭窄的冷巷日照少 , 加上两侧砖墙或土坯墙厚度都在20厘米以上 , 极端的甚至可达60厘米 , 配合地面形成良好的蓄冷源 , 能在炎热的夏日中保持清凉 。 白昼时 , 冷巷厚实的墙体能吸收热量降低温度 , 待到入夜后 , 外界温度降低 , 冷巷的蓄冷源又能在同样的原理下逆向发挥作用 , 对自身蓄冷降温 , 以供第二天使用 。 随着建筑理念的发展 , 冷巷含义逐渐扩大 , 就现存中国古建来看 , 冷巷并不局限于建筑内外之间的弄堂小巷 , 只要在建筑或建筑群中利用较大宽高比等遮阳设施减少外部热量吸纳 , 还能够蓄冷的狭窄通道 , 诸如廊道、庭院中的窄长的中庭、岭南骑楼式建筑中骑楼下的巷道 , 都可被称为冷巷 。
如果说冷巷仅仅是能自己保持低温 , 让周围居民能在酷暑之际有乘凉之地 , 那未免也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 冷巷发挥的作用远远超乎一般人想象 , 它不仅本身是建筑中的蓄冷源 , 还能利用本身构造与天井配合 , 产生良好通风效果 , 从而让整个建筑甚至建筑聚落降温 。 譬如保存至今的苏州东村敬修堂 , 就是一个利用冷巷与天井给建筑群落防暑降温的典型江南庭院 。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 , 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