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哥文史|探究唐代的气候变化与唐代的历史兴衰关系,从温暖期到寒冷期( 二 )


文章图片
而草原同样会因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水草丰茂 , 为动物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 游牧民族也因此牛羊成群 , 得以安居乐业 。 加上唐朝的强大 , 他们也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发动进攻获取食物 。 没有了战争动机 , 游牧民族与唐朝双方相安无事 , 北方边疆得以稳定 。 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军事国力、文化的发展 , 也会使政治稳定 。 这些成就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令唐朝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璀璨如明珠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寒冷的“安史之乱”、王朝没落1、历史气候变化的寒冷期
到了唐朝的后期 , 气候开始由暖转冷 , 并且大多还是湿冷 , 降水量相对较多 , 使唐朝中后期的水土流失加重、黄河决溢次数增多 。 在《旧唐书》中也有道在贞元十八年 , 豫南地区冬十月频雪 , 元和八年豫西地区“东都大寒” , 可见当时的气候转变 。 不仅如此 , 在唐朝众多咏梅咏寒诗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在唐中后期气候转冷的变化 。
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 , 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 。 然而到了北宋初期 , 司竹简却被撤销了 , 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 , 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寒 , 气温下降 , 而导致竹林无法适应从而规模缩小 , 致使这一职位存在的不必要性 。 此外 , 《资治通鉴》也常提及在中晚唐时期 , 中高纬度地区的回纥常有“冻馁死” , 内乱因此加剧 。 且清代余成教亦在《石园诗话》中写道:“唐自大中以来,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这些都佐证了唐朝的气候在中后期由暖转寒的变化 。
竹林茂密
翔哥文史|探究唐代的气候变化与唐代的历史兴衰关系,从温暖期到寒冷期
文章图片
2、社会的动荡与经济重心南移
【翔哥文史|探究唐代的气候变化与唐代的历史兴衰关系,从温暖期到寒冷期】“民以食为天” , 食靠自然赠 。 食物的丰收与否 ,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 , 基本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 温暖湿润的天气为唐朝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 转寒的天气就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坏处 。 寒冷的气候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 , 作为国家经济重心的北方 , 人口因此大量前往水利条件相对好些的江南等地 , 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 而当北方的百姓前往江南等地时 , 一同带去的还有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 , 南方本身就适合许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 , 较为安稳 。 所以这一南迁也使南方的经济在不安稳的社会动荡中依然在发展 , 以至于到了宋朝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北方就相对要混乱很多 , 作为唐朝政权所在 , 北方因气候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受阻 , 粮食产量因此下降 , 从而导致国库亏空 。 国家财政有了危机 , 导致赋税加重 , 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 , 百姓难以维持生计 , 甚至出现节度使频繁叛乱、农民起义 , 各种战乱不断 。 国家开始分裂 , 人口锐减 , 便有了“安史之乱” , 此后不仅是对西域的控制 , 唐朝对治下部分地区的控制也远不如从前了 。
安史之乱
翔哥文史|探究唐代的气候变化与唐代的历史兴衰关系,从温暖期到寒冷期
文章图片
3、内忧外患、衰落灭亡
唐朝的游牧民族所生存的草原同样也受到气候的影响 , 草原产草量下降 , 动物饲料短缺 , 使游牧民族唯一经济与食物来源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 牛羊养不活 , 人也就养不活了 。 此时为了生存 , 游牧民族便会南下 , 对南方政权发动进攻 , 以获取生存物资 。 《资治通鉴》与《李岘传》还曾提过天宝年间曾出现连续三年连雨六十余日 , 又冷又湿的天气对于外族的生存同样也是非常大的打击 。 气温降低 , 草原退化 , 生存环境日渐恶劣 , 从而南移寻求生存物资 , 这种游牧民族的特性是自古便有的 。
唐朝内部因为气候变化而民不聊生 , 尤其在经历“安史之乱”后 , 国力更是不如往常强盛 。 而同样食物短缺 , 饥荒、灾害的降临使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越来越频繁 , 加大了已经日渐衰微的唐朝的生存压力 。 到了后期游牧民族更是纷纷入主中原 , 无视唐朝 , 建立政权 。 近有内忧 , 远有外患 , 举步维艰的唐王朝便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