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阳,藏在深闺人未识,原创( 三 )
水阳地名向西延
文章图片
水阳沿河两岸市镇 , 在漫长的岁月里 , 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水阳地名所辖范围也慢慢由东向西延伸 , 最后取代了西镇龙兴地名 。
龙溪东北岸上的市镇 , 上下两端各有一条小河 , 河上架桥 , 街北有水碧桥 , 街南有施家桥 。 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 宋南迁时 , 曾有赵姓皇室来迁 。 至明代 , 陆续又有孙氏、王氏迁入此地繁衍 。 及清至民国初年 , 部分海外华侨变卖产业 , 携眷归国 , 也落户于此 。 市镇上有一条青石街道贯穿 , 沿街两边曾有各类营建 , 繁华一时 。
除有水阳巡检司廨、古塔、水碧桥等古建外 , 街北水碧桥附近 , 当年坐落着一座为往来于这里的船只祈求平安的“杨泗庙” , 还有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的真庆观;中街有规模宏大的孙氏宗祠 , 宗祠旁是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旌节坊”;往南有气势恢宏的王氏宗祠、明代成化年间营建的“尚义坊”;街南耸立着始建于三国时代的水阳镇塔 , 古塔的旁边 , 则是地藏王殿和祠山殿;寺庙往南 , 则是古老的施家桥 。 这些古建筑虽大都湮灭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 但方志、家谱等文献里都曾留下宝贵的记录 , 向今人叙说着往日的繁华 。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 , 朝廷为消弭苏浙一带水患 , 遂改胥溪河上用来节制水流的石闸为土坝 。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江水暴涨 , 洪水冲决土坝 , 使苏、锡、常一带复受水害 。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 , 又在原坝基上加高三丈 , 史称“东坝” 。 自此 , 水不再东流 , 水阳江流域水位增高 , 沿岸经常遭受水灾肆掠 , 龙溪东北的市镇和圩田 , 每遇洪水便沉没于水下 , 民众苦不堪言 。。
金宝圩堤防高而宽 , 南唐以来 , 历经官府“起役兴筑”“葺治圩田” , 抗洪能力逐年增强 , 圩内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 百姓大多安居乐业 。 至宋代龙兴铺沿街开始出现了一爿爿砻坊、油坊、槽坊、机坊、纸坊、粮行、杂货、烟店、布庄、药铺、当铺、钱庄、茶楼、酒肆等各类商号 。 金宝圩内的各类农产品 , 也经由这里向外输出、交换 。
随着西镇集市的繁荣 , 东镇商户开始转向西镇投资 , 一些大户的分支 , 如孙氏、王氏也逐渐向西镇迁移 。 于是 , 西镇占足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 至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鼎盛 。 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开始向西镇转移 , 东镇便逐渐衰落、暗淡下去了 。
到了民国设置行政区划 , 水阳镇公所顺理成章设在了西镇 。 解放以后 , 水阳镇人民政府也设在西镇 。 这样 , 明清以来的水阳东镇 , 便被叫作水阳河东 , 而且一直被习惯地称呼到现在 。
当时代发展到今天 , 蓦然回首 , “水阳”地名已悄然“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 但是 , 一个地方的地名由来 , 有其传统文化内涵蕴含其中 , 那是抹不去的文化印记 。 所以 , 当我们走进时光的深处 , 人文依然脉动 , 真实依然可循 。
厘清水阳地名的由来 , 对于水阳后人 , 不仅能够知从所来 , 而且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新的时代 , 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跨越 , 这样 , 才能使水阳行稳致远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阳,藏在深闺人未识,原创】(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人民政府干部)制作:童达清
- 萌小糸说历史|他腹背受敌的时候,刘备为何见死不救(二),揭秘关羽死得很蹊跷
- 顺园谈历史|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吗?这传闻如何而来?
- 天空说历史|春秋时期吴国靠什么称霸?吴国的青铜剑有什么特别之处?
-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哦|空有做女皇的野心,而没有武则天的命,李显的漏风小棉袄安乐公主
-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为何能够迅速成为东汉末年的最大的势力,袁绍袁术这样的纨绔子弟
- 琳琳说历史|本可阻蜀汉灭亡,刘禅竟然弃之不用,诸葛亮悄悄留下一员猛将
- 小高说历史|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跟林冲形同陌路?因为林冲的一句话,水浒传中
- 十三姨说历史|是体察民情还是游山玩水?专家:看出巡路线,秦始皇在位11年出巡5次
- 春联|我国历史上唯一次不准过春节,全都不放假,过节的直接被逮捕
- 历史小兔子|为何向玉帝揭发的却是七仙女?,土地公最先发觉孙悟空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