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

春秋战国时期 , 鲁国有个姓施的人家 , 家里有两个儿子 , 一个爱好并擅长于做学问 , 一个喜欢并精通军事 。 一身本事的兄弟二人都想着到外面闯一番大业 , 希望得到王侯的重用 。
于是 , 爱好学问的儿子就以自身的学术在鲁国谋到了差事 , 并得到齐侯的重用 , 齐侯让他担任了公子们的老师 。
喜爱军事的儿子到了楚国 , 以自己的兵法本事向楚王求得了官职 。 楚王很喜欢他 , 就任用他担任军正 , 做自己贴身的军事谋士 。
【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
文章图片
施家的两个儿子飞黄腾达了 , 消息传回了家乡 , 家乡人都羡慕他们的身位和作为 。 尤其是与施家作邻居的孟家 , 更是羡慕不已 。
孟家也有两个和施家兄弟同龄的儿子 , 孟家的兄弟二人从事的学业和施家的两个儿子相同 , 可是却因为没有得到用武之地 , 让自己的家庭陷于贫困之中 。
孟家兄弟人见与他们有同样本事的施家兄弟二人身居要位 , 过着富足的日子 , 就去施家求教谋取功名的方法 。
施家兄弟本就与孟家的交情很好 , 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们 。 于是 , 孟家兄弟二人和家人商量一番后 , 也决定走施家兄弟的路 。 他们在认真思考后 , 觉得不能再去施家兄弟当差的齐侯和楚王那里了 , 因为已经有了施家的人 , 他们就选择另投王侯 。
【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
文章图片
于是 , 孟家老大就去了秦国 , 以自己的学术向秦王谋求差事 。 秦王听了孟家老大的自荐 , 说:“当今诸侯用武力争夺天下 , 当务之急在于扩充军队 , 广积军需 。 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 , 那就是条自取灭亡的道路 。 ”
秦王不接受孟家老大的建议 , 心里十分不高兴 , 就对他施以宫刑后 , 才放走了他 。
【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而孟家的二儿子 , 到了卫国献计 , 说了自己有治军打仗的才能 。 卫侯思考后说:“我的卫国是个小国 , 也是个弱国 , 是夹在强国和大国中间生存的 。 对于大国 , 我们小心侍奉;对于小国 , 我们好心安抚 , 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办法 。 ”
卫侯说到这里 , 看了看孟家二儿子 , “不瞒你说 , 如果我们卫国依赖兵法权谋 , 那灭亡的之日就不远了 。 可是 , 如果我放你好好地回去 , 你到了别的国家 , 一定会成为我卫国一个不小的祸害 。 ”于是 , 卫侯就命人砍断孟家二儿子的双脚 , 才将他放回了家 。
【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
文章图片
孟家兄弟凭本事荣耀家族不成 , 反倒落下了如此惨烈的下场 。 回到家后 , 孟家就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 , 说是施家害苦了他们 , 教的方法不对 。
施家赶紧对他们解释说:“你们啊 , 真是不懂 , 时间不对 , 得不到机会;有同样的本事 , 眼光不对 , 机会也把握不住 , 只能怪你们的运气不好 。 再说 , 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 , 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 。 过去所使用的 , 现在也许被抛弃;现在被抛弃的 , 将来也许还要使用 。 这里或使用或不用是不存在固定的是与非的 。 迎合机会 , 行动及时 , 应付事变 , 没有固定方法 , 这种能力属于智谋 。 智谋如果不足 , 即使你博学多才有如孔夫子 , 善用兵法有如姜太公 , 到哪里去不会碰壁呢?”
【历史故事】具备一样的本事,不同的人,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南怀瑾如此说
文章图片
这是《列子》中记载的一个求学的故事 。 对于这个故事 ,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他的新书《正道的谋略》中说:这个故事很妙!同样的家庭身世 , 同样的环境里出来 , 学同样的东西 , 施家的兄弟干得这样好 , 而孟家两弟兄却那么倒霉 。 原因何在呢?
南怀瑾说 , 那就是 , 人生一切的境界 , 天下大事 , 都是一样的 。 时间、空间都是条件 , 机会来了要知道把握 , 机会过了 , 你在后面赶 , 那没有不失败的 , 当然把握得不对也不成功 。 这就好比 , 一个知道学电脑会有好发展的学生 , 用心学会了电脑却跑到乡下去找工作 , 那他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 因为这不合时宜 。 这并不是说他的学问不对 , 而是用的时间和地点不对 , 是机运错了 。
《正道的谋略》一书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做人做事策略的话题 , 侧重于传统谋略智慧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启示 。 阅读此书 , 会令对当下人生迷茫的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 有利用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