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AT一万亿港元市值之差,腾讯还是那个腾讯,阿里不再是那个阿里( 三 )


腾讯是一个流量供给型公司 , 也依靠流量收税 , 收编一个又一个小弟 , 这种投资本身无可厚非 , 甚至极为正确的 。
但是 , 我们看到乌镇饭局的巅峰时刻之后 , 腾讯投资的框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 无论被投公司还是旁观者都不免生出一个问题:已经大如腾讯 , 它给行业、创业者的价值 , 难道就仅仅止于钱吗 , 能不能拿出点老大风范 , 带大家开一个新赛道?
比如京东、美团、滴滴、拼多多、唯品会等 , 没有一个是腾讯完全掌控的 , 无法达成关键合作 , 也不能为自己的战略所用 , 除了完善一下生态和支付 , 对自身进化几乎无意义 。
以拼多多为例 , 腾讯的最新股比例为16.55% , 以拼多多千亿美元的市值计算 , 投资收益已经足够丰厚了 , 但是在外界看来 , 它仍然只是一笔成功的财务投资 , 把流量卖了一笔钱 , 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无所增益 。
腾讯是一家科技公司 , 它要做的是自我造血 , 而不是追求资产负债表上的公允价值变动 , 并非要去做“南山高盛” 。
另一方面 , 当初割据一方的小弟都不省心 。 业务上 , 小弟们纷纷将手开始伸向“友军”的地盘 , 比如美团和滴滴 , 已经在出行领域上干架;京东和拼多多水火不容;美团支付和微信支付是竞争关系;拼多多从微信导流 , 却在自己的APP内建立一套社交网络 , 挥得一手好锄头 。
腾讯是一个老牌巨头 , 二十年积累了庞大的全民用户数据 , 本身就是一座金山 , 但是除了多年前收购了盛大文学组建阅文、收购海洋音乐组建腾讯音乐、收购LOL母公司之外 , 最近几年的战略收购很少 , 眼看着字节跳动在内容分发和社交领域撼动了自身护城河 , 终于决定亲自上战场 , 力推微视和视频号 , 但结果雷声大雨点小 , 始终处于跟随状态 。
要知道 , 曾经3Q大战之前 , 腾讯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 几乎是一打一个准 , 但是当腾讯已经依赖上了财务投资后 , 为何就孵化不出一个拳头产品了呢?Copy战略失灵之后 , 是否战斗力也跟着下降了?
三、疫情是个分水岭 , 疫情的红利腾讯收下了 , 疫后恢复阿里才开始?上半年 , 全球疫情大爆发 , 各国央行大肆放水 , 各国核心资产的价格都在上涨 , 美国的五大科技股也都刷了新高 。
阿里和腾讯的股价上涨 , 也是特殊全球环境下的一个缩影 。 疫情期间 , 腾讯的社交和泛娱乐布局享受了疫情带来的红利 。 疫情过后 , 反而加快了传统线下品牌拥抱电商的节奏 , 红利刚刚释放 , 阿里及其合作伙伴刚好赶上新一波数字化大潮 。
这背后 , 也是因为产业能力上的差别 , 阿里对云计算、大数据的理解和利用更彻底一些 , 与实体经济的连接也更深 , 比如盒马、饿了么、菜鸟、大润发等一系列的线下布局 , 都成为数字经济的受益者 。
这本身 , 也符合大公司进化的方向 , 全球市值最高的三家公司(苹果、亚马逊、微软) , 它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 而是从产品再到生态链 , 都有着丰富的线上与线下布局 。
有远见卓识的互联网公司 , 早已跳出了互联网 。
企业成功的路本身就有很多条 , 正如马化腾老家潮汕的一首歌《爱拼才会赢》里面有句歌词:“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 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 。 ”
公司也和人都一样 , 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 , 从营收和利润角度实为翘楚 , 但毕竟公司大到这个体量 , 大家期待的就不只是赚钱 , 而是能开辟新赛道 , 创造价值和想象力 。 毕竟 , 从大公司到好公司的路虽然不好走 , 但是它的对手阿里显然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