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把《上甘岭》和《长津湖》放在一起看,两部电影的差别,就出来了( 三 )


现在拍一部电影通常一个多月就能完成 , 然而《长津湖》却拍了180多天 。 对许多细节的打磨都做到精益求精 。 据说影片仅特效就有全球的四五十家公司参与制作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在“绿幕当道”的今天 , 《长津湖》的拍摄却没用什么内景 , 几乎全是外景 。 为了真实体现影片中寒冷的效果 , 演员们也是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进行拍摄 。
也就是说 , 《长津湖》和《上甘岭》一样 , 团队对影片质量的要求 , 都是非常严格的 。
可是两部电影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 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
首先两部电影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 。
《上甘岭》最初也想拍一部全景式的大片 , 也就是通过电影的方式 , 将整个上甘岭战役表现出来 。 然而这样一来 , 就很可能会出现剧情不容易打动人心的结果 。 于是沙蒙和林衫他们决定独辟蹊径 , 将影片的主要视点 , 投放到上甘岭战役中同一个坑道里的七连和八连 。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 , 来展现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
从影片的效果上来看 , 两位导演的视角选择非常好 , 这也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 。
时至今日 , 影迷们对影片中出现的许多细节都津津乐道 。 可见这部片子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
而《长津湖》则用全景式的大手笔 , 再现了“长津湖战役”的全过程 。 它呈现出来的效果是 , 场面宏大 , 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强 , 尤其是战争场面的再现 , 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 令观众大呼过瘾 。
然而它也有弊端 , 就是故事性不强 。 这也许会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 , 只记住了那炮火连天的场面 , 而不像《上甘岭》那样记住了张忠发 , 记住了毛四海 , 记住唱着《我的祖国》的王兰 。
《长津湖》和《上甘岭》曾差别 , 我觉得还来自于音乐的创作上 。
不同时期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 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期的一些印记 。
比如《上甘岭》的主题音乐是雄壮的 , 是激情澎湃的 , 是昂扬向上的 , 令人一听 , 就是精神振奋 。
而《我的祖国》这首插曲 , 更是通过美妙的旋律 , 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思念 , 对祖国的热爱 。 再加上郭兰英那深情的演唱 , 更使得其犹如插上了翅膀 , 不胫而走 。 成为了久唱不衰的时代金曲 。
《长津湖》的音乐是气势恢宏的 , 间或有非常柔美的抒情的部分 , 较好地体现了导演们想要的效果 。 但遗憾的是 , 看完电影 , 大家没却记住它的主题旋律 。
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 , 就很少再有迅速流传的插曲或主题歌出现了 。
回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 几乎每一部电影中 , 都会诞生一到数首脍炙人口的好歌 。 比如《上甘岭》有《我的祖国》 , 《英雄儿女》有《英雄赞歌》 , 《五朵金花》有《蝴蝶泉边》 , 《小花》有《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等 。
而现在 , 看完了电影 , 却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到它的音乐部分 。 我只记得在《长津湖》中雷公牺牲的桥段 , 出现了《我的家乡沂蒙山》的旋律 , 然而它却并没有发展成一首新的主题歌 , 这也是遗憾 。
其实在《长津湖》片尾出字幕的时候 , 张靓颖有唱起一首歌叫《最可爱的人》 。 她唱得很好 , 但不知为何却没有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
《长津湖》和《上甘岭》的另一个差别 , 是在于女性角色的设置上 。
大家都知道 , 卫生员王兰 , 是《上甘岭》中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 。 但在剧本创作之初 , 是没有这个角色的 。
编剧林衫和沙蒙在写完剧本后 , 总觉得缺点什么 。 直到有一天 , 他们看到了一篇关于志愿军女兵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报道 , 顿觉顿开茅塞 。 于是决定在剧本中增加王兰这个角色 , 立刻使整个故事都生动鲜活了起来 。
而在《长津湖》中 , 几乎没有女性角色出现 。
就算有 , 也被导演们处理成一闪而过的符号了 。
在志愿军战士乘火车入朝时 , 火车站的站台上出现了欢送的人群 。 人群中有一个围着红色围巾的女孩 , 情急之下 , 将自己的围巾拉下来 , 扔给了火车上的伍万里 。
我们原以为这个围红围巾的女孩 , 会成为电影的另一条线索 , 然而并没有 。 这个女孩在站台上惊鸿一瞥之后 , 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
这使得《长津湖》成为了一部“纯爷们”的充满阳刚之气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