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变迁( 二 )


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 , 先后分建在重庆、成都和贵阳三地 。 重庆的沙坪坝是战时中央大学的主要所在地 , 1937年12月1日开学上课 , 包括当年录取的新生有学生1072人;之后 , 随着战事的扩大学生激增 , 乃在沙坪坝沿嘉陵江而上25华里处 , 名柏溪之地增建分校 。 而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与牙医专科学校 , 则在成都华西坝落脚 。
抗战期间 , 随着国际情势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增加 , 对于相关院、系、所的课程做了部分的调整 。 1938年秋 , 改教育学院为师范学院 , 采五年制教学 , 最后一年为实习;师范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 。 自1938年至1945年 , 共有4届毕业生达510人 。 其次 , 自1938年后 , 又新增水利工程、航空工程、社会学、农业经济、气象与边政等系以及俄文专修科;12月更开办中央大学研究院 , 次年秋 , 初设5个所并正式招生 , 随后又增设文科与医科研究所 。
内迁初期 , 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 , 借用成都华西大学实验室与校舍;随后 , 与相继迁入的山东齐鲁大学三校合并 , 共享图书资源与仪器设备 , 部分课程则实行混同开课 。 1939年秋 , 中大增设六年制牙本科系 , 并将牙医专科学校学生全数转入本科系 。 1941年夏 , 中大开办四川省公立医院;年底 , 医学院与牙科系师生 , 全数迁至新的校舍 。 1942年 , 省公立医院开办分院;秋季 , 医学院增设护士资专修科 , 次年秋 , 增设法医科 。 医学院分医科与牙科两大部分 , 采六年制教学;前三年为共同医学基础课程 , 至四、五年级医、牙两科分开授课 , 第六年则为实习课程 。 医学院学生前后五届 , 共毕业246人 。
青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变迁
本文插图
5.复员还都(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9月底 , 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 , 由新任校长吴有训出任复员事宜的主任;该校复原经费为法币81亿元 。 1946年4月15日 , 在提前结束了全学年课程后 , 12 000名师生分八批先后以水、路、空各类交通工具 , 于7月底全数返回南京;10月中旬 , 相关的图书与仪器才陆续抵达 。
青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变迁
本文插图
复员后的国立中央大学人数与校区面积 , 均已扩增至战前的3 4倍;因此 , 乃将学校分成本部与分部两地 。 校本部包括行政机关、文、理、法、师、工与一部分的农学院以及大学医院和牙科医院 , 均集中在四牌楼原址的校舍;分部则集中在丁家桥一带 , 医学院、畜产系、先修班学生和一年级新生 , 则安排在此处 。 11月1日 , 中央大学开始上课;包括随校迁回的学生、复员后招收的第一届新生、青年军复读生、沦陷区中大插班生、侨生与留学生 , 共计4 719人;全校设7个学院、43系(含专修科)及26个研究所 , 是当时国立大学中科系最齐全的学校 。 至于教师人数 , 由于许多来自不同省份的教师 , 因抗战胜利后先后返回家乡 , 随校回迁者不足700人 , 故开学初期略显不足;在积极礼聘之下情况渐好转 , 到1947年初教员人数已增至804人 。
青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变迁
本文插图
1949年4月23日 , 国民政府撤守南京;5月7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刘伯承 , 委派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赵卓 , 为中央大学军代表并负责该校接管事宜 。 8月8日 , 根据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的通知 , 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 1950年10月10日 ,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签发通知:“除私立学校于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 , 各级学校校名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 。 ”此后 , 大陆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名称 , 即为“南京大学”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