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铁骑|先打刘伯承可获胜,却被蒋介石否决,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 二 )


杜聿明晚年回忆时说 , 第一是不想承担放弃徐州的罪名 , 因为蒋介石一贯喜欢事后找替罪羊 。 弃守徐州这样的大城市 , 在蚌埠战胜还好 , 如果战败 , 自己作为实际指挥者 , 肯定免不了背锅 。 因此他想等国军撤离徐州后再南下 。
第二 , 怀疑郭汝瑰 。 郭汝瑰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 主要负责制定国军总的作战计划 。 其人在1928年曾加入中共 , 后来与党失去联系 。 但解放战争期间已恢复同党的联系 , 并一直秘密为我党提供绝密情报 。 他一直在陈诚手下 , 因其出色的作战指挥能力被陈诚信任 , 进而被蒋介石信任 。
法兰西铁骑|先打刘伯承可获胜,却被蒋介石否决,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
文章图片
郭汝瑰
杜聿明怀疑他是间谍 , 但苦于没有实际证据 , 只能不断向参谋总长顾祝同反映郭汝瑰有嫌疑 。 杜聿明有时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作战打算 , 甚至向顾祝同要求 , 不能事先让郭汝瑰知道 。 顾祝同虽然认为有理 , 但也不敢向蒋介石说 。
杜聿明认为 , 这种窝囊的计划很有可能早就被郭汝瑰透露给了中共 , 甚至这种计划本身 , 都是郭汝瑰在坑蒋介石 。 这样把牌摊明了 , 根本没法打 。
果然如杜聿明所料 , 即使是这个相对稳妥的方案 , 后来也没有执行 。 郭汝瑰又利用蒋介石狐疑的性格 , 向其建议还是放在徐州打 , 拉长了国军各部之间的距离 , 为华野我军在运动中歼敌创造了机会 。
三、杜聿明盯上了中野刘伯承
饶是如此 , 杜聿明仍然认为 , 只要运筹得当 , 他有机会战胜华野和中野 。
黄百韬兵团被围之时 , 淮海敌我形势大致是东、中、西三条线 。
东线 , 粟裕围攻黄兵团 , 另以主力打援 , 吸引徐州一带国军无法远离 。 华野准备拼血本与徐州剿总决战 。
中线 , 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等兵团 , 据守徐州 , 与华野各部交战 。 握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 可攻东 , 亦可攻西 , 亦可持重不动 。 这也是杜聿明自信能战胜粟裕的关键 。
西线 , 黄维兵团昼夜兼程向阜阳前进 , 企图到徐州与杜聿明汇和 。
我们作事后之论 , 当然对敌我意图、兵力布势知道的很清楚 。 但当时国军高层却陷入极大混乱 , 根本判断不明形势 。
在黄百韬被围之时 , 粟裕派出偏师在徐州周围四处出击 , 连民兵和游击队都用上了 , 到处都打着主力纵队的番号 。
邱清泉兵团与我军作战 , 判断华野主力在徐州以西或西北 , 而徐州东面各军又不断汇报华野主力在东 。 当时徐州外围的群众都十分配合华野作战 , 不向国军提供真实信息 。 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刘峙和参谋长李树正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情报一筹莫展 , 到处都是共军主力 , 共军的主攻方向到底是哪里?他们根本判断不清楚 。
杜聿明拖来拖去 , 一直拖到葫芦岛军队撤完 , 才到南京受领了作战任务 。 当他发现既定的退守蚌埠计划又被改变 , 又知道是郭汝瑰出的主意 , 气得火冒三丈 。 可是他又无可奈何 , 郭是陈诚的心腹 , 顾祝同也不敢得罪 。
杜聿明到徐州后 , 刘峙如同见了大救星 , 把徐州的情况和各种情报摆给杜聿明 , 要他作出决断 。
杜聿明毕竟是高人 , 一眼就看出各军报上的情况有假 。 华野就算再能打 , 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 到处是主力 , 必然是假象 , 粟裕的主攻方向有且只能有一个 。 他判断战争重心必然是在黄百韬兵团方向 , 其他的都是小股共军 。
那么怎么办呢?
杜聿明不想跟着粟裕的指挥棒走 , 他仍然是最初的思路 , 一定不能让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合股 , 必须将其分开 。 不仅要分开 , 还要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中野 , 吃掉刘伯承 , 则华野一军不足为虑 。
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 , 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 , 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 , 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 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第十二兵团 , 先击破刘邓大军全部六个纵队 。 然而回师东向 , 击破华野 , 解黄百韬之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