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一切我们自己来” 他为中国两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澎湃新闻】“一切我们自己来” 他为中国两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澎湃新闻】“一切我们自己来” 他为中国两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赵跃平 , 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 , 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 本报采访人员 袁婧摄

  ■本报首席采访人员 许琦敏

  供电系统是舰船的“心脏” , 能为祖国的两艘航空母舰研制“心脏” , 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赵跃平感觉自己的专业生涯“无憾”了 。 日前 , 他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

  自198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 , 踏入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 , 赵跃平38年坚持深耕舰船供电系统 , 主持、承担了我国十余个型号舰船供电系统的研发和装备生产 。 在为“辽宁舰”“山东舰”研制了强健“心脏”后 , 他更有一种紧迫感 , 牵头自筹资金研制20兆瓦级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 , 这样 , “当国家需要时 , 不用再等几年研发 , 直接就有产品可用” 。

  从翻砂、车工做起 , 技术“门清”创新才有底气

  38年前 , 走进门口扎着竹篱笆的七〇四所 , “先去工厂轮岗”的指令让赵跃平有些郁闷——整天翻砂、做车工 , 似乎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关联 。 然而 , 等他真正开始设计系统时 , 才发现这些经历非常有用 , 只有了解制造过程和细节 , 才能避免“想当然”的设计误区 。 后来 , 当他带团队时 , 依然将“去生产一线轮岗”作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

  创新的底气 , 常常就在从头摸爬滚打、对技术的知根知底中 。 赵跃平清楚记得 , 他独立接手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电站微机技术 。 30多年前 , 计算机还是稀罕物 , 连大学教授的计算机课程也很粗浅 。 为了完成项目 , 他一周有三个晚上去工人文化宫补习单片机课程 , 申请经费搜罗来各种器件 , 从一位机到十六位机 , 全部自己搭建 , “只要拉开我的抽屉 , 你需要什么样的单片机 , 我都能搭出来” 。

  如今的自动化系统早已经历数度升级 , 进入智能时代 。 凭借从年轻时打下的技术功底 , 赵跃平将舰船的无人机舱做到了极致——发电机组只要开动接通、放定挡位 , 就无需船员值守 , 一有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 。

  没有图纸和参考资料 , “闭关”两三个月是家常便饭

  在赵跃平看来 , 真正的创新就是要有从无到有、从头开始的信心和勇气 。 “辽宁舰”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系统和供电系统 , 就来自“从头走自己的路”的坚持 。

  第一次看到“瓦良格”舰上几乎被完全摘除的供电系统 , 赵跃平大为挠头:没有图纸、没有参考资料 , 如何设计出一艘未来航母的“心脏”和“造血系统”?

  “这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 仿佛面对强大却无可捉摸的对手 , 浑身有劲却不知向何处发力 。 ”在船舱里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腐水中 , 赵跃平来来回回勘探各种供电设备 , 最后在勘验报告中给出结论:“一切我们自己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