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姐|为何宋代翰林与宰辅关系发生大转变,“针锋相对”到“相互勾连”( 二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宋代翰林学士在对宰辅的任命影响颇深 。 而针对宰相兼任枢密使这一安排上 , 翰林学士们更是极力阻止 , 甚至提出了“宰相不得与闻枢密之事”的观点 。 但是迫于宋代当时的政据压力 , 宋代皇帝并未采纳 。
翰林学士们对宰辅的打压 , 果不其然的引起了宰相的集体反扑和报复行动 。 太祖时期 , 身为宰相的赵普就想独断专行 , 限制太祖身边翰林学士的数量 。 以至于两者的矛盾开始激化 , 后来也伴随着翰林地位的提升 , 加之皇帝的信任 , 宰辅的权力也就不断的减少 。
丹东一姐|为何宋代翰林与宰辅关系发生大转变,“针锋相对”到“相互勾连”
文章图片
二、宋代翰林与宰辅互相利用 , 形成相互勾连的利益共同体 , 掩皇帝之耳目 , 构成翰林与宰辅集团谋私的局面
纵观整个宋代历史 , 不难看出宋代帝王在管理朝堂的权臣和私臣翰林之间 , 显然偏向于后者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才达到一种君臣的权力的制衡状态 。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 , 翰林学士越发壮大 , 宰辅作为首当其冲的代表 , 成为其打压的直接对象 , 两者的矛盾也就越发激烈 。
不过由于利益的驱使 , 使得部分翰林学士与宰辅之间形成了相互勾连的利益共同体 。 因为翰林的独特地位 , 很有可能成为宰辅的人选 。 因此那些从翰林升至宰相后 , 深知翰林作用的他们便开始从翰林入手 , 主动地提出合作 , 共谋私利 。
首先 , 就是一批学士院的翰林们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 主动地对宰辅抛出橄榄枝 。 因为宰辅是一个利益集团 , 作为中书省的核心决策机构 , 其拥有的政治实力和政治人脉是难以想象的 。 虽然受到翰林的频繁打压 , 但仍然无法掩盖其资深的政治资源 。
丹东一姐|为何宋代翰林与宰辅关系发生大转变,“针锋相对”到“相互勾连”
文章图片
哲宗时期 , 其翰林学士黄履对宰相蔡确 , 以及门下侍郎章惇采取拉拢的态度 。 当翰林中有人向宋哲宗上奏二人的劣迹后 , 黄履便替二人开脱罪名 。 之后三人再合力将此人铲除 , 以绝后患 。
“敌中赤地千里 , 斗米万钱 , 与鞑为仇 , 且有内变 。 ”
更加具有代表性的 , 或许要数宋高宗时期 , 宰相秦桧的独断专行了 。 当时秦桧对金采取议和的态度 , 受到了众多朝廷大臣的极力反对 。 当时中书舍人兼学士院勾龙如渊主动请缨 , 出使御史台中丞 , 为秦桧铲除异己和政见向左之臣 。 后来宋宁宗时期 , 学士院李壁瞒报军情 , 以满足韩氏北伐的主张 , 致使宋军大败 。
同时 , 为了减少皇帝身边翰林学士对自身的弹劾 , 宰辅集团向皇帝推荐自己的旧人故交作为翰林学士之选 。 一般来说 , 这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 但是身为皇帝 , 在采用翰林之时也需要顾及大臣的意见 , 不能偏废一方 。
《宋史》记载 , 宋太宗“每命一词臣 , 必咨访宰相” 。 所以宰相的意见 , 似乎对翰林学士的选拔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 而这也被后来宋代帝王引荐成“祖宗之法” 。 通过宰辅的帮助成为翰林学士后 , 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 , 开始辅助宰辅掌权 。
丹东一姐|为何宋代翰林与宰辅关系发生大转变,“针锋相对”到“相互勾连”
文章图片
其次 , 由于二者的合作 , 可以掩皇帝之耳目 , 以谋求私利 。 其中王安石因为变法 , 冲击了守旧派的利益 , 进而被弹劾;当时翰林学士吕蕙卿借助其羽翼的帮助极力挽救王安石 。 而秦桧后来除太师 , 也是得到了翰林学士程克俊“庙算无遗 , 固众人之所不识”的支持 。
宋代后期 , 翰林学士与宰辅集团相互遮掩的事情屡见不鲜 。 整个宋代的朝堂政治开始积贫积弱 , 呈现出翰宰相济 , 权臣相私的局面 , 为后来宋代的覆灭埋下祸根 。
三、宋代翰林与宰辅从“针锋相对到相互勾连” , 其实质是皇权的衰微 , 极大程度危及宋廷统治 ,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种子
面对翰林学士和宰辅的联合 , 其实宋廷做了相应的措施 , 但不知为何却难见其效 , 早在太宗时期 , 朝堂权臣如果私自评价翰林学士的行为就会被重罚 。 作为太宗身边红人的翰林张洎和钱若水 , 自然在朝堂引起了众人的非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