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读春秋|筷子长7寸6分,是如何来的,其中有何讲究?,古代1斤为16两( 二 )


新石器时代的箸 , 长度大概是20至30厘米 , 头顶粗圆 , 挟食的一端细 , 身体呈扁方形 。 两汉的时候 , 箸的长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之间 。 隋唐时期和汉朝大致差不多 , 只是出现了一种两头尖 , 中间粗 , 像梭子一样的箸 。
古代的箸不光长度不一样 , 并且粗细也不一样 , 一般直径在1毫米左右 , 直径只有1毫米 , 最粗的直径有9毫米 。
执笔读春秋|筷子长7寸6分,是如何来的,其中有何讲究?,古代1斤为16两
文章图片
筷子得名有几个传说 。 一种说法是 , 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 。 箸与朱的音很近 , 为了避讳 , 所以改箸为“筷” 。 另一种说法是猪肉是主食 , 猪、箸近音 , 在厨房中使用时容易让人误会 , 所以最后给箸改了个名 。
为什么“箸”要改为“筷”而不是别的字呢?明代一本叫《推蓬寤语》的书上说 , 这是根据渔民的习惯来改的 。 古代打渔人在风浪中讨食 , 平时有很多忌讳 。 比如渔家吃鱼的时候 , 不允许“翻”动鱼身 。
因为“翻”字意喻翻船 , 渔民把“箸”改成“筷”是由于“箸”的发间近似“住” , 有停滞不前的意思 。 划船的时候“停滞”相当不吉利 , 于是改成“筷” , 寓意划船又快又顺利 。
在解放前 , 中国筷子的长度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 制作筷子的人 , 只是按照习惯来截取相应长度的竹木 , 打造筷子 。
传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 引进了国际标准 , 想要统一国内的度量衡 。 生产筷子的人于是以一米为单位 , 打四根25厘米的筷子 , 而25厘米差不多正好是7寸6分 。
执笔读春秋|筷子长7寸6分,是如何来的,其中有何讲究?,古代1斤为16两
文章图片
不过 , 也有人说 , 筷子7寸6分 , 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 , 把筷子和“七情六欲”联系起来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时起 。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 , 或者更早以前 , 老祖宗们发明筷子的时候 , 不可能考虑这么有文化的问题 。
结语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 ,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开始统一度量衡为“半斤八两 , 一斤十六两” 。 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了1958年 , 后来国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新规后 , 才改为一斤十两 。
其实 , 在1930年的时候 , 也曾经颁布命令改过一次 , 不过执行得不彻底 。 一斤十六两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经验固定下来的计量规则 , 天文星象和谶纬之术都是后来人附会的故事 。
筷子的情况也一样 。 从前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发明它时 , 它并没有固定的长度 。 先辈们凭借经验找到了一个大致适用的长度 , 这个和1斤16两一样 , 叫做“约定俗成” 。
【执笔读春秋|筷子长7寸6分,是如何来的,其中有何讲究?,古代1斤为16两】有人说它寓意“七情六欲” , 但是“七情六欲”的说法是周朝才有的 , 筷子出现的时间远比周朝早 。 所以 , 这个说法不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