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善良男青年|明代科举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二 )
在明朝 , 科举中的冒籍代考现象也十分普遍 。
明代 , 各地之间乡试、会试的录取名率不一样 。 因此 , 许多考生就会利用关系更改考籍 , 到录取率高的地方参加考试 , 即便在府州县的入学考试中也有此情形 。 朝廷三令五申不许冒籍考试 , 但成效甚微 。
明代科举中 , 最常见的舞弊行为就是“怀挟” 。
所谓怀挟 , 即夹带 , 将与考试相关的学习资料带入考场:
“万历庚辰 , 有田吉者 , 会试取中 , 殿试怀挟 。 ——《识小录》”
科场怀挟是明代考生作弊的惯用伎俩 , 所以明朝人会记载“会闱自嘉靖庚戌后 , 士子多用怀挟” 。 明代的冯梦龙曾记载 , 万历年间的怀挟考生以蝇头小字写于纸上而带入考场 , 更有甚者 , 竟然“用油纸卷紧 , 束以细线 , 藏粪门中” 。
文章图片
明代中后期的怀挟现象 , 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 即使在皇帝亲自坐镇的殿试上 , 也有考生以身试法 。
明代的科举舞弊行为 , 直接造成了士子学风的倒退 , 通过科举入仕者整体素质越来越低 , 科举的严肃性已被投机取巧所干扰 。
文章图片
明代科举的反作弊措施
针对科举考试中的诸多舞弊行为 , 明代朝廷为了保障科举的公平与公正而实施了相关的反作弊措施 。 明代科举反作弊的重点是针对各级考官和朝廷的高品级官员 , 同时也对考生严加管理 。
明朝初年 , 朱元璋对科举作弊的弊端就有十分清醒的认知 , 在总结元朝的教训时就曾指出:
“前元依古设科 , 待士甚优 , 而权豪势要之官 , 每纳奔竞之人 , 夤缘阿附 , 辄窃士禄 , 所得资品或居贡士之上 , 其怀才抱道之贤 , 耻与并进 , 甘隐山林而不起 , 风俗之弊 , 一至于此 。 ——《明太祖实录》”
明代科举的反作弊措施 ,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文章图片
第一 , 继续执行宋朝以来的锁院制度 。
所谓锁院 , 指考官在考试前数日就锁宿于贡院之内 , 不得与外界往来 。 《大明会典》记载 , 会试前两日 , 考官即入贡院锁宿 , 在接下来的三场考试中 , 其“每场进题 , 考试官现行密封 , 不许进题官与闻 , 以致泄露 。 ”
第二 , 实行考官回避制度 。
《大明会典》记载了朱元璋颁布的科场禁令中对考官回避的有关规定:
“十七年 , 令凡试官 , 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入院 , 徇私取中 , 违者指实陈告 。 ”
洪武十七年 , 朝廷颁布的科举成式中对应考生“不许自叙辛苦门第”的规定 , 也含有考官回避的用意 。
正德十年 , 明武宗颁布严旨 , 重申了洪武年间的考官回避制度 , 规定亲属参加科举必须由所在州县“取接明白” , 且参加由提学官单独主持的考试 , 而不能直接参加由地方官考核呈送的科举考试 。
文章图片
第三 , 实行内外帘巡查制度 , 整顿考场风气 。
内外帘巡查制度是指对考官、考场加以约束和管理 , 并使内帘官与外帘官处于分隔状态 。 开考前 , 朝廷还会派出御史、给事中全面监督科考 。
外帘官所属搜检、巡绰、监试、监临等职官负责考场内外巡查之责 , 贡院席舍和各处还配有士兵看守 。
明代朝廷为整顿考风考纪 , 从考生踏入贡院起就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 比如考生必须对号入座;不许大声喧哗 , 交头接耳;入场必须排队依次序而进 , 不许拥挤;不许在席舍之外擅自走动等 。
文章图片
第四 , 考试前实行严格的搜检制度 。
这条措施主要针对考生怀挟 , 早在明朝初年颁布的科举程式中就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