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悔便是道|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他真的是滥杀无辜吗?( 三 )


结语
对于像李善长这样一个享受过至高权力的人来说 , 没有权利不仅是财富的损失和地位的降低 , 更深的是精神层面的落差 。 他更没明白 , 朱元璋要打破一个延续两千年的丞相制度 , 要废除这项制度 , 必然要先废除制度内的人 , 所以杨宪汪广洋也好 , 胡惟庸也罢 , 自己也算 , 早早已是彀中之人 , 登上相位的开始就是注定了迈向深渊的结局 。 #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收藏
然而好景不长 ,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 , 李善长弟弟卷入案中 , 但朱元璋并未重判 ,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 , 朱元璋突然重新审理此案 , 并将胡惟庸案定为谋反大案 , 李善长卷入其中 , 除驸马李祺一家以外 , 其余阖家七十余人皆被诛杀 。
杀李善长除了加强皇权专制 , 消除党争隐患外 , 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 , 让一个有分量的人来为丞相制度殉葬 。
朱元璋是立国后 , 鉴于小农意识的困扰 , 他妄图打破传统王朝的君权相权的二元格局 , 以做到单极统治 , 所以无限制地加强皇权 , 丞相的裁撤也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 同时他也深知几千年来的丞相制度是不可能顷刻之间废除的 , 于是从建国开始便布下一个大局 。
首先他不断的试探刘伯温与李善长 , 看他们对丞相制度的表态 。
朱元璋曾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谁可为相 , 刘伯温答杨宪才德不配 , 汪广洋胆小懦弱 , 胡惟庸则会祸害江山 。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 , 先生为相如何?刘伯温答 , 可为但不能为 。
不久之后朱元璋又试探李善长是否中书省应该再立一个丞相 , 李善长以疾病为由致休 , 按道理来讲朱元璋应该挽留李善长才对 , 可奇怪的是朱元璋很痛快地就接受了李善长的辞呈 。
其次 , 杀杨宪、汪广洋以震慑群臣对丞相之位的觊觎 。
明初四丞相 , 最终无一例外的都给丞相制度殉了葬 , 其中杨宪是最早一个被杀的 , 他在史书中被评价“裁次明敏 , 人服其能” , 但此人又的确有才无德 , 与刘伯温之评价无异 , 在洪武三年 , 当上中书左丞后便独断专行 , 结党营私 , 后被弹劾“放肆为奸事” , 就被朱元璋借故杀掉 。
洪武四年 , 汪广洋接替李善长主持中书省工作 , 然而汪广洋的碌碌无为让朱元璋很失望 , 于是在洪武六年被以“无所建白”的理由打发到广东做了参政 , 胡惟庸被提拔成右丞相 , 为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 。
洪武十年 , 汪广洋再次拜相 , 以期达到制衡胡惟庸的效果 , 然而还是碌碌无为 , 并没有起到牵制胡惟庸的效果 , 于是这次朱元璋没有放过他 , 洪武十二年 , 借占城国入贡大明事件 , 给汪广洋安置“不能效忠为国 , 坐视兴废”的罪名 , 先流放海南 , 后追加“赐死” 。 他们二人之死只是朱元璋“废相”杀局中的小小棋子而已 , 而真正的杀局在后面 。
再次 , 放任胡惟庸坐大 , 布局废相 。 随着蒙元势力的平定 , 天下大局趋于稳定 , 朱元璋为他万世一统的家天下考虑 , 着手准备废相工作 。 然而 , 要想废相必然与既得利益的功臣们会发生冲突 , 那么必须谋划一件大案要案 , 清洗掉一批人才可以使这个计划稳定进行 , 于是他选中了李善长扶持的新一代淮西集团代言人胡惟庸 。
在胡惟庸为独相的七年中 , 朱元璋忍了一切胡惟庸的错误 , 使他故意在朝中营私结党 , 排除异己 , 放任其权倾朝野 , 成为真正的权相 。 从胡惟庸位极人臣之日起 , 朱元璋张开的大网意味着到了收紧的重要时刻 , 于是借“胡惟庸谋反案”诛杀大批功臣 , 并在处死胡惟庸后第五日便永久性废除了中书省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 并不许立丞相 。 臣下若有敢奏请设立者 ,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 将犯人凌迟 , 全家处死!
最后 , 用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人头来表达废除相权的决心 。
清洗大臣的理由找到了 , 就是胡惟庸谋反 , 朝堂上被清洗的淮西集团功臣官员 , 被皇帝栽赃这么一顶帽子显然是有口难辩的 , 朱元璋要得就是他们有口难辩 , 因为这就表示了默认 , 默认就意味着他们都是胡惟庸的同党 , 一个都逃不掉 。 洪武十八年 , 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生波澜 , 胡惟庸案从当初的“擅权枉法”到如今十恶不赦的“图谋造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