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六 )


有的传说 , 屈原在《离骚》中将朝中奸党谗人喻作恶臭的“萧艾” , 后人将艾悬挂于门楣 , 意将奸臣小人悬于门外示众 。
(2)挂菖蒲
在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 。 由于菖蒲叶可长达一尺及数尺 , 外形如剑 , 所以民间又称为“菖蒲剑” 。 菖蒲有香气 , 根茎可制作香料 , 还可供药用 , 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 。 其外用还可治牙痛、齿龈出血等 。 民间流传有“端午佳节 , 菖蒲作剑 , 悬于避邪”之说 , 另有祛病驱邪、祈求安康之意 。
另据传说 , 秦兵挖掘屈原衣冠冢时 , 神仙托梦告知百姓 , 在屈原衣冠冢上遍插菖蒲剑 , 果然以此法吓走了秦兵 。 每年端午节 , 在门户上悬挂蒲剑 , 以示纪念屈原 。
(3)沐兰汤
《大戴礼》记载的从古代沿袭至今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是在端午节洗浴兰汤 。 在此 , “沐兰汤”中所指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 , 而是菊科的佩兰 , 有微香气 , 可煎水后用于沐浴 。 屈原《楚辞》中的《九歌·云中君》篇就有诗句:“浴兰汤兮沭芳” 。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 , 谓之浴兰节 。 ”《五杂俎》中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 , 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
后来一般是煎艾、蒲等香草洗澡 。 在广东地区则用蒲、凤仙、艾、白玉兰等;而湖南、广西等地则用大风根、艾、柏叶、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 不论男女老幼 , 全家都洗 , 此风俗至今依然存在 , 据说可治皮肤病、祛瘟疫、止邪气 。
四、竞技习俗
端午节中的竞技习俗 , 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 , 而且能激发人们积极
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
未来花园|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图片
(1)划龙舟
即龙舟竞渡 。 “龙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古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 ”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诗句:“驾飞龙今北征 , 邅吾道兮洞庭”以及“石濑浅浅 , 飞龙兮翩翩” 。 后来的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指龙舟 。 《湘君》描写湘人驭驾龙舟 , 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 , 以此悼念某位历史人物 。 这即与“魂舟”暗合 , 与出土的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互为印证 。
(2)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舟竞渡的活动 。 划旱船的风俗 , 大部分流行在中国北方地区 。 因为北方地区山多水少 , 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多以“跑旱船”代之 , 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 , 用竹和纸制作成旱船 。
(3)斗百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 , 唐代称“斗百草”或“斗草” 。 《刘宾客嘉话》记载:“唐中宗朝 , 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 ”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 。 历代文人也在作品中多有描述 。 汉代以前没有斗草之戏 。 关于其起源已无从考证 , 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其与中医药学有关 。 远古时期先民生存艰难 , 生活无趣 , 闲暇之余多斗虫、斗兽、斗草等自娱 。 在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医药学形成后 , 民众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 , 插艾门上 , 以解溽暑毒疫 , 渐渐发展成习俗;民众还往往举行比赛 , 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花名 , 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 。 儿童用叶柄相勾 , 相互拉拽 , 断者为输 。
(4)跳钟馗
晋代以来 , 闹钟馗、跳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 最早的钟馗画据说是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 后来 , 钟馗画渐渐走向民间 。 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 , 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 。 到了清代 , 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 , 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
(5)赛诗会
每逢端午前后 , 好诗者邀约相聚 , 饮酒赋诗 , 述志抒怀 , 尉为风气 。 ”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 , 有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 。 直至今日 , 秭归人连年在端午节举办端午诗会 , 吟赋赛诗 , 纪念屈原 。 乐平里农民也自发聚集 , 搭台吟诗 , 男女老少赶赴赛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