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二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这分别是丹东一位妻子和一位母亲写给丈夫和儿子的信 。 尽管语言风格各异 , 但表达的都是戮力同心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
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文章图片
▲夕阳下的断桥遗址
送儿、送郎 , 上战场 , 这样贴心、激励的言语跨鸭绿江 , 瞬间成为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新动力 。
军队打胜仗 , 人民是靠山 。 洗衣队、救护队、宣传队……丹东市妇女同胞为了支援志愿军作战也是蛮拼的 。
不过 , 这只是丹东人民支持抗美援朝的一个缩影 。 从1950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由丹东入朝 , 直至最后一批志愿军由丹东回国 。 数年间 , 鸭绿江大桥不仅见证了志愿军前仆后继的英勇顽强 , 还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
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文章图片
▲矗立在鸭绿江中的断桥桥墩
2年零9个月 , 丹东市1400多名优秀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 , 数万名志愿民工奔赴朝鲜前线 , 1900多名青年和市直机关工作人员为志愿军献血58万多毫升……实现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的诺言 。
看 , 这就是一座英雄之城的担当 。 正是见证了这种担当 , 这座断桥才会让人魂牵梦绕 , 因为所有的牵挂皆由刻苦铭心的记忆凝成 。
归来
这是一面墙 , 一面由138块高3米 , 宽1米黑色花岗岩组成的墙 。
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文章图片
这是一面墙 , 一面镌刻着174407名抗美援朝英烈名字的墙 。
站在这面墙前 , 无论多么高大的人都显得渺小 。
驻足于墙前 , 人们严肃且虔诚地寻找着 , 或许寻找历史的记忆 , 或寻找失落的情亲 , 抑或是寻找心目中的英雄 。
烈士英名墙后面的墙中腰 , 有一条像是黄铜铸成的长边 , 宛如一条时光隧道连起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
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多月 , 关于回家的话题却始终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点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宣教科科长王春婕谈到前后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的情景时 , 几度哽咽 。 尤其是回忆起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 , 她哽咽着说了很多个“激动” 。
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文章图片
▲退役军人孙军连续7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车勤保障工作 , 他把通行证作为迎英烈回家的见证 , 珍藏于他驾驶的车辆之内
王春婕说 , 第一次听到要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的时候 , 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 特别是那些盼了几十年 , 等了几十年 , 思念了几十年 , 牵挂了几十年的志愿军烈士家属 , 几乎天天都来打听最新进展情况 。
与志愿军烈士家属一样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激动里深藏着急切 。 布线、标号 , 粉刷地宫墙壁……陵园工作人员亲自上手 , 没明没夜的干 。
他们不是请不到工人 , 也不是没钱请工人 , 他们把迎回安葬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当成了迎亲人回家 , 只有自己亲自干 , 心里才觉着踏实舒服 。
解放军报|再见,十月!我很想念他们
文章图片
▲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在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 , 被民政部记大功一次
即便是亲自动手 , 他们心里总觉得哪里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 每天每一个犄角旮旯 , 他们都要看上十几遍 , 每一个细节 , 他们都要反复确定十几次……
这是他们想把最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在外漂泊了几十年的志愿军英灵;这是他们想让志愿军英灵归来时 , 感受到回家最最温暖的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