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二 )


隆裕皇太后在过火的延禧宫内修建了一座西洋风格的灵沼轩 , 用以养鱼 。 这一烂尾工程 , 也破坏了东西六宫的对称之美 。
明朝初期兴建的三座皇宫(分处于凤阳、南京和北京) , 都没有“太后宫”的设置 。 原来 , 明太祖朱元璋父母早逝 , 而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的时候马皇后也不在人世了 。 如今人们在故宫中所见到的太后宫——慈宁宫 , 是明嘉靖年间才修造起来的 , 在这之前 , 这片区域曾经存在过一座名为“仁寿宫”的宫殿区域 。 如今 , 太上皇居住的外东路 , 以及太后、太妃居住的外西路 , 均是后期添建的 。

储秀宫最后的主人是溥仪的正妻婉容 , 她对宫殿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 使其适合西化的生活方式 , 图中可见婉容的浴缸 。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民国时期的坤宁宫 。 顺治初年 , 坤宁宫被重修为一座具有满族特色的宫殿 。

永乐年间 , 紫禁城北是一个完全为真武大帝营造的宗教区域 , 其主殿就是钦安殿 , 尽管在乾隆时期添建了抱厦 , 钦安殿的主体建筑仍然是明初遗构 。 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
紫禁城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专门供奉真武大帝的神殿 。 为了突出奉天靖难 , 朱棣曾大力推崇北方之神真武大帝 , 大殿四周松柏参天 , 如同真武居住的真庆仙都 。 明景泰年间 , 开始在周围增建其它园林建筑 , 成为御花园 。 而象征玄武七宿的“东西七所”也在清代被改称为“乾东西五所” , 作为皇子居住的区域 。

千秋亭 。 痴迷道教的嘉靖为了便于在钦安殿举行斋醮(道场) , 在四周增建围墙 , 开设天一门 。 后来又在钦安殿两侧修建了千秋亭和万春亭 , 用作辅助性仪式建筑 。 两亭八面玲珑的造型仿自“天圆地方”的古代明堂形制 , 是御花园里最为精美的建筑 。 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

1917年 , 张勋复辟期间 , 末代皇帝溥仪在乾清宫的宝座上留影 。 从明代至清初 , 乾清宫都是皇帝理政和起居的正殿 。 尽管殿名寓意后宫清宁 , 但是事与愿违 , 明宫三大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都发生在这里 , 嘉靖也险些在此命丧宫女之手 。

西六宫 。 长春宫和储秀宫的改建 , 使西六宫不再具有整齐划一的格局 。 美战地记者德米特里摄于1946年

紫禁城西北角楼与筒子河沿岸的围房 。 明代初建时 , 在筒子河和城墙之间分布着多座守卫值房 , 称作“红铺” 。 清代随着皇城的逐步开放 , 宫禁范围收缩 , 沿着筒子河东、西、北三面的内侧 , 建成了连檐通脊的围房 。 这些围房除了守卫功能以外还用作仓库 。 1930-1942年间 , 筒子河围房因为年久失修被逐步拆除 , 拐角处改建为水榭 。 现在只保留下东华门和西华门以北的一小段 。 喜龙仁摄于20世纪20年代
凡是过往 , 皆为序章 。 不难发现 , 尽管拥有太和殿那样的恢宏巨构 , 但紫禁城最震撼人心的还是其整体景观 。 数百座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 , 既体现功能和等级 , 又营造出严整和谐的秩序之美 , 这都是永乐年间奠定的基础 。
图文 | 罗东生
编辑 | 孙文晔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