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光明日报》|江苏常州富强村:“小车”出国门 百姓富起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秋阳
位于常州市中心城区天宁区的富强村 , 道路宽阔整洁 , 高楼错落有致 。 改革开放以来 , 依托常州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 , 富强村从一个靠农田为生的村落变为一个靠产业发展、集体富足的新“城中村” ,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康之路 。
谁能想到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这个典型的中心城区城中村还是田间阡陌、泥屋低矮的模样 。 村民们种田为生 , 望天吃饭 。 富强村党总支书记贲秋菊告诉采访人员:“如今的幸福生活 , 得益于改革开放 , 也得益于代代富强人辛勤劳动的积累 。 我们必须为村民盘活财富、守好幸福!”
经济强起来:两代人的“小车”推出国门
【光明网-《光明日报》|江苏常州富强村:“小车”出国门 百姓富起来】奔向全面小康的每一步 , 富强村都精准地踏在改革开放的节拍上 。 1987年 , 富强村委与时任常州林业机械厂厂长周全兴商议 , 在原富强五金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常州林业工程机械实业公司机械第六分厂”(以下简称“林机六厂”) , 自此拉开了富强村办企业大发展的序幕 。
随后三年 , 富强村造出了液压手推车 。 “自从手推车进了广交会 , 我们这个小村就和外贸挂上了钩 。 ”林机六厂老厂长邵岳兴回想起CBY-2手动搬运车刚刚研制成功时的情景 , 满是喜悦 。 “手推车做出来以后 , 整个村都带动起来做配套 , 大家的日子一点一点红火起来了 。 ”
1994年 , 富强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田村” 。 没有了农田 , 就重点发展工业 。 1992年到1995年 , 富强村工业迅速发展 , 工厂数量增加到13家 , 工业总产值增加到几千万元 , 职工人数达到423人 。 1996年之后 , 富强村工业年产值超亿元 。
“我是改革开放的第二代人 。 ”1991年 , 35岁的赵雪贤也在给林机六厂做配套 。 由林机六厂搬迁留下的一台设备起家 , 赵雪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 “那台设备当时要1500元 , 够造一间房了 。 我找厂里的领导商量 , 用给他们加工零件的钱一点点抵扣 , 干了两年 , 机器终于是我的了 。 ”如今 , 在常州恒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新厂房的一角 , 赵雪贤仍然保留着最初的那台机器 。
1997年起 , 赵雪贤开始摸索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车系列产品 。 他把每年盈余资金的大部分都用来投入研发、购买最新的生产设备 。 2006年 , “爱德力”平台车的技术日趋成熟 , 销往德国 , 并成为免检产品 。
两代富强人 , 合力把两台“小车”推出国门 。 1998年 , 林机六厂外销CBY-2手动搬运车18000台 , 价值1611万元;现如今 , 赵雪贤的“爱德力”平台车系列产品年出口额过亿元 。
【光明网-《光明日报》|江苏常州富强村:“小车”出国门 百姓富起来】口袋鼓起来:三代人的三份喜糖
深秋 , 午后阳光照得人周身暖洋洋 。 76岁的邵岳兴正在自家的二层小楼门口 , 给路过的村民分发孙女的喜糖 , 逢人便说:“年轻时可想不到这样的幸福日子!我结婚的时候 , 一份喜糖里是8颗硬糖 , 一共4分钱 , 在我们村已经很体面了 。 现在我的孙女结婚 , 不仅有喜糖 , 还给亲朋好友搭配了西式糕点 。 ”
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 通水、通电、通路 , 成为富强村为百姓办实事的首要任务 。 已在富强村委工作了30年的贲秋菊 , 亲眼见证了村里从修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 到如今有能力为村民办更多实事 。
2010年 , 常州城市的提档升级再次给富强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 一方面 , 通过城市改造、拆旧建新 , 富强村的产业发展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 。 另一方面 , 通过资产重组与资源盘活 , 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值保值 。 2019年 , 富强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 盈利后 , 村民人人都可享受到发展红利 。 邵岳兴与其他2647位村民一起 , 成了富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民 , 一起参与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 , 共同分享集体资产收益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