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毛姆,一边毒舌一边爱这个世界( 二 )


1915年 , 《人性的枷锁》在“一战”中出版发行 。 小说最初在伦敦的反响不算好(后来成为畅销书 , 毛姆生前共卖出1000万册) , 但毛姆不愿再理会这些声音 。 第二年 , 他放弃了名流社交圈的生活 , 毅然前往南太平洋旅行 。 隔着一片汪洋 , 远离各种麻烦 , 毛姆开始为下一部小说搜集素材 。 回伦敦后不久 , 他一生中最畅销、最出名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诞生 。
小说基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生 , 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 一个40岁的证券经纪人 , 突然对艺术着了魔 , 放弃了优渥生活 , 跑去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 , 追求艺术理想 , 成为一名画家 。 实利与精神之间 , 他选了后者 。 “满地都是六便士 ,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
1919年4月 , 《月亮与六便士》率先与英国读者见面 , 不出所料地遭到了媒体讥讽 。 但转机很快在大洋彼岸出现:同年7月美国版推出后 , 首印5000本被抢购一空 , 同年底 , 销售数据飙升至10万册 。 一直到今天 , 这部书仍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
故事背后是“人性”
然而 , 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并不足以成就今天的毛姆 。 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曾评价:“毛姆还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好的短篇故事 。 ”
毛姆在年轻时就写过一些短篇 , 但都未被收入那部4卷本小说集 。 收进集子的第一个故事《雨》 , 是毛姆在53岁时完成的 。 《雨》最初的命运看起来和他年轻时写的那些书一样 , 被一个又一个编辑拒绝 。 但毛姆不介意 , 他继续写 。 当写完6篇时 , 这些短篇都被发表在杂志上 , 获得全球读者的喜爱 , 其中包括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 。
在这4卷本短篇小说集里 , 有一些故事与“一战”时的欧洲有关 。 “一战”中 , 已是知名作家的毛姆受英国军情六处派遣 , 赴欧洲大陆从事秘密情报工作 。 这段“浪漫又荒谬”的经历 , 在多年后化作一系列独立的间谍小说 , 集结成全套小说集中的第三卷《英国特工阿申登》 。 这部作品后来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间谍小说之一 , 影响了包括“007”之父伊恩·弗莱明在内的众多作家 。
小说集里的更多故事 , 则发生在湿热的南太平洋小岛 。 在《雨》《书袋》《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等篇目中 , 热情野蛮的土著人与带去现代文明的英国殖民者 , 源源不断出现在他的笔下 。
诞生于旅途中的小说 , 最能让读者见识到世界的多样性 。 毛姆的短篇故事光怪陆离、撩人心弦:偏执、专横的基督徒被自己的欲望反噬;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 利用风筝搅浑了儿子的婚姻;美国媳妇嫁到意大利后出轨公公 , 结果儿子杀死了父亲……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觉得:读毛姆停不下来 , 是因为这些逸事秘闻有种内在的力量 。
其实讲故事的毛姆自己也很享受传递八卦的乐趣 。 他知道 , 这些“乐趣”背后 , 有一个共同支撑点——人性 。
不过在陈以侃看来 , 毛姆又和其他那些“专写人性之恶”的作家不一样 。 “毛姆笔下 , 人性是复杂的 。 ”《月亮与六便士》中 , 他就曾借艺术家之口说出了这种多样性:卑微与伟大、善良与恶毒、热爱与仇恨 , 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 。 毛姆愿意相信:人的心眼都不坏 。 我们只是因为脑子不好 , 思考不足 , 所以才走向了歧途(《六十自述》) 。
从1927年《雨》出版 , 至其后的20年 , 是毛姆创作短篇小说最丰富的20年 。 这个时期的毛姆 , 断断续续进行着他的异国之旅 。 “刚刚出发时 , 毛姆更多是为了逃离伦敦 , 摆脱羁绊 , 享受旅行带来的自由感 。 但后来 , 目的变了 , 变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毛姆在世时 , 就经常将自己的旅行比作“一个动物学家闯入一个物种信息丰富到难以想象的国度” 。 他疯狂吸收着周围的新鲜事 , 体验着“人心的复杂与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