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专访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license-in是建立价值的方式之一,未来考虑做首创药物

每经采访人员:张潇尹 每经编辑:张海妮

公司|专访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license-in是建立价值的方式之一,未来考虑做首创药物
文章图片
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 。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成立不到三年上市 , 背靠康桥资本、建峖实业投资、RA资本、高瓴资本等“豪华基石团” , 云顶新耀-B(01952 , HK)自10月上市以来受到了颇多关注 。
市场对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公司license-in模式及资本孵化: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引入八款产品 , license-in是一门好生意吗?从me-too、me-better到best-in-class , 再到first-in-class , 是通过in-licensing还是自主研发 , 中国创新药企的下一个出口在哪里?
围绕上述话题 ,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采访人员近日专访了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 。 何颖表示:“我们一定会去做first-in-class模式 , 因为我认为me-too和me-better模式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和国际舞台上不会有很好的潜力 , 无论是me-too还是me-better , 都缺乏创新的唯一性 , 做me-too等缺乏独创的产品 , 市场风险就更高 。 ”
政策改革推动行业创新
NBD:您在加入康桥资本和云顶新耀之前 , 有十多年的医药投资经验 , 从行业投资进入到公司的具体经营层面 , 这种角色转变会给您的工作心态和行业感知带来何种变化?
何颖:我在2018年6月加入康桥资本和云顶新耀 , 当时云顶新耀刚成立7个月 , 我选择云顶新耀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中国创新生物技术行业正处于大幅增长的起点 , 云顶新耀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 拥有一个能干的团队和雄厚的资本支持来支撑这一增长;二是在担任并购银行家18年之后 , 我一直在寻求向更具企业家创业方向的转变 , 全心投入致力于打造一个实体企业;三是认为我过去做的兼并收购经验以及积累的在全球医药公司的网络资源 , 能够帮助云顶新耀的业务发展 。
NBD:即便是在当前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潮”的背景下 , 云顶新耀从成立到上市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 这在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比较少见 。 按照您刚才的说法 , 您加入云顶新耀时 , 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尚未设立?
何颖:公司肯定会有上市的愿景 , 但我加入时公司刚成立7个月 , 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 上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 。 因为上市是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的 , 我加入时更多考虑如何与团队一同创业 , 如何把一家刚成立7个月的公司做成一家具备IPO条件的公司 。 就像你说的 , 的确没有几家医药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只用了三年时间 , 但对我们来说 , 上市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机会都到了 。
我们知道六七年前 , 国内医药行业创新药的市场很小 , 当时大多数在FDA获批的新药都没有在中国启动任何临床工作 。 但近年来中国在药品审批、监管、医保等方面的改革在加快 , 创造了更多机会:首先 , 我们抓住了政策带来的好机会 , 将更多好的产品带到中国 , 因为我们坚信中国的患者应该享受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 其次是资本“抓住”了机会 , 一方面 , 像港股启动18A章程、A股启动科创板这样的资本市场利好消息不断;另一方面 , 越来越多像康桥资本这样的创投基金愿意投资非上市公司 , 最后政策的变革给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制造了机会 。
NBD:从您多年的医药健康投资工作经验来看 , 您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 , 发生了哪些变化?
何颖:过去十年 , 中国医药市场增长得非常快 。
同样是从2017年开始 , 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开始随着政策发生转变 , 一部分头部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做的也是PD-1、生物类似药 , 或者一些已被证实的靶点 , 这些其实仍属于me-too和me-better范畴 , 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
到了第二阶段 , 有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老百姓尽快用上first-in-class的新药 , 于是开始转型做license-in , 虽然这只是一个业务模式的变革 , 但是在当时却是大胆且被后来证实成功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