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到十年后,北京或上海的小孩会不会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 二 )
■考大学难,但是更难的是到考大学那一步。。。
有个客户买了西城,为什么买,因为他居住的大兴区,去年(19年)除了高考移民的两个人(据说是衡水来的?),没有一个能上北航的,对于北航毕业的他来说,简直是不能接受。。。
他开玩笑说,自己买了房子才知道,可能刚刚进入食物链。。。
学区还是有点意义的,但是门槛有点高。
房子+户口总得有吧?不然在东西海上学都有点难度。
这一步迈进来以后,后面还有无数的台阶等着你。
语数英得报名吧,体育或者叫素质类的得报名吧,兴趣类的要不要?
孩子因为同学纯英文交流电影,自己插不进去嘴,倒逼父母给报一个英语听读课了解下?
这个不是开玩笑,因为在海淀和西城的各位需要拼点招,四年级pet,五年级fce了解下?
我客户带着孩子去保定,西安考的fce。。。
更别提每年寒暑假的冬令营,夏令营和出国游学。
去年十一学校的夏令营(点招用),6000一位,1500个位置不够抢的,家长为了一张报名表,把附近垃圾桶都翻遍了。
当然了,也有低配的,那就得家里更努力了哈,不然在海淀西城东城朝阳丰台也可能去不了太好的学校。。。
高配小学+初中去职高也不是没可能。
最好别一开始想着从私立,转回来太难了,很多都不一样。。。
以上,是家长要做的准备,满足的话,孩子应该能在海淀或者西城参加中考。
至于高考,只能看孩子自己了。。。
我只是说了东西海朝丰,其他区域只说了大兴,16-6,还有十个区我都没说,猜猜为啥?
■时间节点。大学是1992年以后不包分配。然后1999年开始扩招。北上真正可以比较自由的进入,可以买房落户定居是2000年到2015年吧。2015以后你买房落北京户口就难了。2000年大学毕业的22岁,25岁。他们大约在30岁有孩子。2005年出生的孩子2023年高考。就是说北京的高考会在2023年以后逐渐残酷起来,easy模式渐渐起变化。这个变化至少持续15年到20年。北京在2001年全国最后一次一套卷子的时候,本科线比山东低100多分。山东野鸡专科换个北京户口就是重点大学。一个重点中学的平均分,到了北京清北随便挑。算回去这些人是1983年出生,他们的父母按照25岁生孩子,18岁工作,是1976年的户籍决定孩子在哪高考。那个时候还文革呢,北京没有多少户籍人口,而且人口基本不流动。1999年扩招后,211,985替代了以前的本科,结果是更加不公平,211,985的录取比率比扩招前的本科地域差别更大。从历史看,北京在2023后真的竞争变残酷,可能回有新的名额分配或者其他办法(譬如自主招生扩大化,清北80%自主,其中40%定向北京地区,保证利益集团的后代教育),老爷们是永远不会吃亏的。
■你个骑上赤兔马开了加速挂的吕布,一时之间跟三英小有胜负,终于也焦虑了?的确天下群雄割据你不能长远占优势,可你的马还是赤兔啊。搞不懂你们这些优秀的人,一个都能打二点七个了,还不满意。谢谢题主修改题干,但我的意见并没有变,因为我认为引用的文章本身有问题。的确竞争是愈发激烈的,优势是不能长远保持的,但就国内的户籍制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深远的。题主或许从中体验到了痛苦,但不能因此就觉得只有自己是痛苦的,京沪以外的地方,面临的压力不比题主小。从那引用文章看来,京沪考生将愈发无力与其它所有省市考生加起来对抗,但其它二十几个省市是不可能就这样简单加起来和京沪对抗抢名额的,每个人还是只有自己奋斗。这不是一场三国杀,这是二十几个省市的大逃杀。每个人面对的,都是其它所有对手的合集。作为个体,能比别人稍有优势,已经很不错了。
■天天搞撕逼解决个什么问题?
天天骂一线中产老实人家庭。
上海没出国的孩子参加高考的一年投入五万在教育上的中产老实人家庭依然一抓一大把,你来试试这是什么感觉?
干体面的不得了的工作比不过不要脸捞钱的。
十几万一平买个格子间你来买买?
每年闭着眼睛交一大把税去填财政窟窿大到没底的省,最后跑到曲婉婷她妈口袋里。
最后再拼了老命把孩子送出国一年几十万的丢下去。
幼儿园小学初中交着各种智商税,碰到好老师全看运气,碰到奇葩坏老师留个心理阴影是肯定的。
再加上各路道德沦丧的,灯红酒绿的,杂七杂八的坑。
GG
■上海80年代末就开始减负,当年还在菜场小学念书的我,下课回家没作业,天天玩。结果小学毕业,班级只有两位学生考入重点初中。其余同学都进入对口菜场初中。初中依然高喊减负,我妈这位纺织女工急了,周末送我去重点初中补习主课,周围来学习的多是重点初中的学生,认识了些重点学校小伙伴。记得那年暑假,美国世界杯,巴乔射飞点球。课间谈到美国,小伙伴说他将来要去美国读书。我当时对美国的印象仅仅是\u0026lt;成长的烦恼\u0026gt;。一直到初三下半学期,我每天作业都在学校做完,晚上9点睡觉。但是要考高中了,考不上只能去中专技校。在中考前一个月,我终于开始回家刷套题,不过依然九点睡觉,结果我考入一所普通高中。补充一点,班级只有五个人考入高中。那年正好香港回归,进入高中,发现同学层次提升显著,多数来自重点初中,极个别来自普通初中。入学后摸底考,英语垫底,物理化学第一。为什么我物理化学能考第一?因为我家仅有的两套课外丛书是\u0026lt;十万个为什么\u0026gt;\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这两套书被我翻烂了。英语老师是我高中阶段的贵人,她没有歧视我这个学生。对我特别照顾,而理课我从不听课,因为太简单全明白。唯有英语课目不转睛盯着黑板,然而依然听不懂。这时才发现,原来同班同学在重点初中时早已掌握那么多词汇语法,而我只背出其中一半都不到。虽然我对我的英语学习很不自信,但我对自己数理化很有信心。高二上半学期那年,经过初赛复赛,作为普通高中独苗,参加市化学竞赛决赛(白猫杯)。在参加市统一赛前培训时,我被震惊了。完全听不懂!!!\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没有介绍过这么多复杂的公式。而来自重点高中的学生竟然可以随着老师的讲解,给出自己解题思路。而我由于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提问。决赛自然无果而终。我当时就意识到,我,普通中学的学生,和重点学校学生差距太大,而普通高中老师依然按照课本授课。课本上的内容我进高中前就在\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学会。高二下半学期,虽然天天玩,到内心很焦虑,不知如何应对高考。高三分班了,上海高考当年3+1.我选了物理,这让所有人都跟吃惊,其实我当年很羡慕全国3+2,这样我物理化学都能选。我选物理原因之一是我大学一定要学计算机,二是竞赛失败受了刺激。高三的物理老师来自湖北,98年抗洪后转到我们学校,在当地是优秀教师。不过教学方式很粗暴,就是做全国卷,不过真得感谢他的粗糙教学方法。一开始做成绩很差,不过我这人比较自信和特立独行。我就不断刷题,把不会的学会,并用思考多种解题方式和快速解题方法。我又自己去买了全国各地的数学语文考卷。英语上海卷一直遥遥领先,我尊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大学四级考卷练习。虽然被英语虐的很惨,我依然每天享受着这种刷题生活。高三还有许多课要上,不过我上课就自顾自刷题,白天两张考卷,晚上两张考卷。一开始周围一起玩的同学以为我疯了,坚持不了,结果我坚持半学期后,很多人和我一起刷题。老师也清楚,他们虽然不能超纲教课,但学生刷题不影响课堂学习,从不过问我的行为。随着两轮区统一模拟考结束,我基本清楚我的能力,最终第一志愿只敢填东华,这所211分数垫底的院校。复旦交大遥不可及。随着高考结束我以年级第五顺利考入东华,而我们那届高考本科入取率比区重点还要高。这成绩离不开物理老师的刷题策略,我觉得我带头刷题也感染了一批学生,共同打鸡血。进入大学,身边的同学来自各省重点市重点,一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学霸,结果第一学期,大学化学我考了第一。高数80多,英语成绩中游。我怀疑我念的是不是假的大学?当年碾压的那些学霸去了哪里?班里一大半外地重点中学毕业,高考难度秒上海的学生,成绩很一般?反而上海四大高中,二志愿进入东华的学生依然名列前矛?为什么?等我念完大学就明白了,是自我管理能力,让优秀的学生一直优秀。山东,江苏高考大省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不错,但是一但进去大学,失去了老师家长监督,不再对学习感兴趣。而上海四大高中的学生考入东华,有挫败感,希望考研翻身,学习习惯良好,依然保持良好学习习惯。进入社会那么多年,直到孩子出生,又一次关注高考。发现那么多年过去了,上海的伪素质教育没变,只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要给子女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学区房,双语幼儿园,民办小学等等。我这种一路菜场进211的特例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重现。因为在上海,高考,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筹备的事。
■【五到十年后,北京或上海的小孩会不会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对于北上普通中产家庭,想要孩子考上父母的大学,绝对更难。因为教育优势人群发生了转移。对另一些家长,却没什么难的。
题主说的完全正确,但对象得限定在北京上海的中产家长。
教育优势人群发生了什么转移?
一言以蔽之,从智商优势人群转向了资源优势人群。
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也就是75后和80后们读书高考的年代,精英集中度不高,有资源的人没有那么多,那时只要在体制内就算是在众人之上了。就算有资源,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手段将之直接变成入学优势。
我来自某个中部省份二线城市,中学是重点学校。班里同学大部分父母是体制内普通职工、普通工人,来自赤贫农村的学生也不多。在重点中学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家智商都够用,接受能力不弱,我那些反应慢一些的小学同学都进不了重点中学。补习不盛行,我除了上过几年每周一次的新概念英语(还经常逃课),直到高三才知道真正的课外补习班长什么样。家长一般看到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也不大过问具体内容。虽然有个别同学非常拼命,但总体来讲,大家的努力程度并没有数量级的差异,肯定不比当年的衡水、现在的毛坦厂。这批同学最后基本都去了985,或者知名211。
所以总体来说,当年的教育优势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后):1.智商够用;2.相对优势阶层(体制内而不是农村),有更多机会参加筛选。其实,当时我的同学里就有人家庭资产数百万(90年代),也有家长是厅级甚至省级的高官。但他们数量并不多,有部分成绩不太好,后来也就去了省内普通大学(可见那时把资源直接变现的手段还是不多),大部分现在过得不错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家里再使劲的。当时同学之间也不太把这些背景当回事。当年副省长的儿子,还有98年上海仁恒滨江开盘就买了多套房用于抵税的土豪之子,也一样打打闹闹,也会因为各种中二小事受人嘲笑。
然后,我们这一批智商还够用的高考受益者来到北京上海,读书工作扎下跟来。
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满心想着“我孩子终于可以享受一把低分数线了”,突然发现让自己成功的那套东西完全行不通了。因为,玩现在这个体系,最要紧的不是孩子聪明,而是家长的资源。
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中小学将孩子的课外所有培训都默认纳入筛选考核体系,嘴上却不说。现在的孩子不参加足够的课外训练,就相当于当年80后孩子有一半时间在逃学。。。所以课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于是,课内的东西,比如好学校、重点班,自然是要学区房或者找人的;课外的东西,比如如何能紧扣招生考试重点、如何能“占坑”、如何能获得更有含金量的技能培训(比如同样是唱歌,小荧星艺术团和民间唱歌班档次完全不同),也得想办法周全。
要周全上面这许多事意味着什么?资源!全面的社会资源!这不仅包括人脉,更要求全面的信息掌握和合理职业规划(现在小盆友的规划比大人还厉害)。相比之下,孩子聪明已经被惨烈的资源竞争掩盖的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即使孩子不够聪明,足够的资源也有的是办法给孩子找到各种好出路。
所以现在的北京上海,教育优势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后):1.家庭资源,保证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目光长远的规划,进入被筛选圈;2.智商够用。所以,如果现在问有资源的北京上海家庭,孩子考大学难吗?恐怕他们不觉得难;事实上,国内上大学不过是他们的保底选择——就像来自外省昔日高考的获益者,也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现在孩子这样打鸡血,但也考上了好大学。
很可惜,中产家长们虽然昔日高考成功,现在在北京上海却已不再是教育优势人群。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已经转移,巨大的落差让人抓狂。
更糟心的是,如果留在老家,因为本地精英向一线城市富集,资源竞争也没有那么惨烈,孩子聪明还是更加有优势的。另一方面,若是985精英,留在家乡二三线城市也相对能掌握更多资源,孩子上学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就像高票答案链接中写的,清北也不可能世卿世禄,推而广之985、211更不可能。中产焦虑的家长就是无法传承教育优势的那些人,当然会发现要让孩子在北京上海考上自己的大学,可比当年自己难多了。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北京买车,可以在北京当地上广东的牌吗
- 北京小米总部门禁卡收费吗
- 马上毕业本科生,北京19W和苏州16W的工作,咋抉择?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北京有 6000 『中介业主』手里有 300 『间』房屋」的说法真实吗
-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是哪家
- 医疗水平和资源 上海和北京哪里更好
- 北京冬天骑电动车上下班靠谱吗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