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哪座城市潜力大
左拥太行右卧渤,龙都宝地不逞多。|一般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是像我这样的人:考大学来到北京或上海,没有北京或上海的户口,所学的专业在北京和上海都很容易找工作、薪资也相似。家庭没有任何资源,事业只能靠自己。如果选择了在上海发展,五到十年后,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婚姻、子女的学校、房产就全都在上海。如果这个时候北京的公司给予极高的待遇挖我走,或者北京与我同等能力的人都挣钱比我多几倍、升高管或创业成功的例子比我身边明显多得多,这时我是忍痛跳北京,还是坚守上海呢?
如果选择了在北京发展,上海在五到十年后万一远超北京怎么办?
如果一个普通的朝鲜农民居住在三八线附近,当年划定三八线时他应该选择往北跑还是往南跑?当时著名的小说\u0026lt;1984\u0026gt;已经出版,当时东德西德已经分裂并显示出差距,至少“美国的生活更加富裕”这一点是有办法知道的。也就是说,这个朝鲜农民如果有足够的见识和思考,一定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猜想,历史上这些人都是随机选了一个跑的方向,或者出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来选了一个方向,例如“有朋友在那就往那跑”,“哪里更暖和就往哪跑”,“哪里路很平、交通好,就往哪跑”。
上每提起北上之争,都会有人说上海交通便利、食品精致、北京冬天有暖气、北京干燥舒适、上海人有排外情绪……,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问这个问题的人,不关心这些小事,我们只想得到更多线索去思考:哪里能在下一个五到十年里助我取得更高成就。
如果十年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是绝对不可预知的,那只好随机选一个。如果是有一定的线索去推测的,与我情况相似的人还不去花心思研究这些线索,那可以说是对自己不负责了。这句话应该不用论证,成年人都认同:选错了城市的人即使花十倍努力又比别人聪明十倍,也比不上选对了城市的一般人。
我说说我的观察和感受:
1、上海的科技行业依赖于外企,土生企业生命力不足。我熟悉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2016-2017年有一个企业同时在北京和上海大规模招聘工程师,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前端工程师在北京比在上海容易招,招到的前端工程师里北京工程师明显能力较强;而后端工程师在北京比在上海难招得多,后来北京的一些后端职位靠上海派人出长差来解决。集成电路的前端更需要工程师的快速学习能力、逻辑能力、数学能力,后端几乎是只需要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相对较少、几乎不需要数学。后端是集成电路设计最容易外包的一道工序。就像iphone在美国设计在河南富士康组装,外企把容易外包的工序移植到中国来进行。nvdia、qualcomm、mavell这些企业在上海的分公司最早都是只做后端。外企把哪个工种放在上海,就会有哪个工种的工程师迅速在上海大批成长起来。而外企想要“留一手”、不想传授给中国的工种,上海就会显出乏力,相较之下,北京的科技行业似乎活力更强。我猜这可能是因为上海周围所有的省都很富裕,人才不必全部汇集上海,到了上海也不必破釜沉舟,随时可以回老家缓缓。然而整个中国北方只有一个北京,这里智力密度高,野心密度也高,而且聪明人来这都是背水一战。
2、上海的风投规模似乎远不如北京。每次我这么说都会有人反对,可能总的数据上海风投资金更多吧,金融财会的东西我实在搞不清楚,我相信观察和切身感受不那么相信数据。我对科技创业有一点道听途说的了解,北京似乎总是有神秘的大规模的钱情愿赔光也一定要投给科技初创企业,明知是烧钱买流量也要投、明知是搞AI虢头跟AI不沾边的企业也要投,钱的来源就是某某资本一个没听过的怪名。我了解的一个接受了巨额投资的初创企业,是由一个贫困省的省政府投资的,明面上这笔投资的理由是为了发展这个贫困省的经济,但是这个企业办公在北京、招聘的是北京人才、税也交在北京,在本省的总部没几个人。积极促成这个投资的是位省级领导,他很坦诚地说:我害怕我再也不会迁升了,想尽量努力,中央重视科技,我如果能给自己贴上“科技型官员”的标签,就会多一点希望。下面是我猜的:既然是标签,一定要放在显眼处,最好办公楼立在从机场到中央政务区的必经之路上,大楼外墙贴整楼高的大logo,夜晚logo点亮,这样才有效果。中央从每个省都抽走一部分政府收入和企业税款,然后再投资到全国,如果是毫不偏心地投,干脆不抽钱就行了,一抽一投就是为了有偏向。明确要投给北京的钱不会投给北京以外的地方,明确要投给北京以外的地方的钱可能转弯抹角回到北京。
待续
■潜力?这两座城市不应该讨论实力吗…
■上大学、毕业后工作,很多人会纠结选择上海还是北京。八九年前,大学快毕业那会儿,我也有着同样的纠结,然后特地从上大学的城市跑到上海,提前踩踩点,感受一下氛围。最终还是去了北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北京离家够远,作为南方人对北方有着充足的好奇,以及对北京帝都的憧憬。然而,在北京工作生活7年后,又辗转来到了上海,想法依然很简单,上海离家更近,作为南方人更有亲近感,换个更近的城市体验另一种生活。
所以啊,人是嬗变的,你也不知道下一刻你又将升腾起什么样的想法。不过正是这种变化,才让不可捉摸的未知人生更有期待,不管好的坏的,认准了、选择了就尽管去尝试。
两座城市从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性格的两座城,同样的包容,同样的活力,都承载着千万年轻人的梦想。不同的是:北京更适合打拼事业,上海更适合好好生活。这是北京近7年,上海近2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得出的总结。
气候——北京的暖气,上海的雨季
北京:雨天少。基本不怎么用雨伞,北京街头的姑娘对于太阳的接受度和忍耐度似乎都比较高,也不怎么用太阳伞,所以很少有出门带伞的习惯;干燥。秋季风大,刚去北京那会儿皮肤极干表面一层皮肤泻,后来也慢慢适应些了;暖气。风和日丽的冬日下午,外面零下十几度,穿个居家服在飘窗上晒太阳感觉尤其赞;雾霾。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和外出意愿,偶尔pm2.5严重超标的天气,周遭一切灰蒙蒙的感觉很糟糕。
上海:雨一直下。整个冬季感觉天天在下雨,人要发霉的节奏,好在姗姗来迟的春天太美,足以忘却冬天的烦扰。典型的南方城市,城市气候湿润,有江有海,体感温度很舒适,也基本没有雾霾的影响。年纪越大,对空气质量越是看重。
市容:北京的月季,上海的梧桐
北京:冬天的北京,到处灰不溜秋的景象。沿路两天的灌木都被灰绿色的厚布包裹起来,保温抗冻捱过冬日风寒,景观树树叶凋零,仅剩光秃秃的枝桠直插天际,配上胡同里灰砖灰瓦的四合院,以及不远处冰冻着的护城河,也别有一番高冷萧条的韵味;一到春夏交接的四五月天,北京的市花月季盛放,各条大街马路都充满着喜人的五颜六色,那时候的北京也是难得的生态美。
上海:每一条被梧桐树枝繁叶茂撑起来的街道都是诗意的,郁郁葱葱还能防晒防雨,搭配上老上海的红色洋房,以及沿街的各式精致小店,随便一拍都是大片,万种风情。有梧桐树的地方满是风景满载城市人文风情。除了梧桐树,上海的城市绿化也很赞,高架桥基座上常常是爬满了绿油油的藤本植物,街道上的绿化带、景观小品、过街天桥盆栽花卉等都布置得很精心。
职场:北京的直率,上海的婉约
北京:北京地处华北,大多数人来自华北、东北等,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偏北方。北京的公司,风格偏直接,比如在会议上,有观点会更直接提出,或许会有争议;北京企业的业务会更多的向全国拓展,从地域上来说,与华北、东北、西北较近,但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南方,所以也会频繁与南方企业和机构往来合作。尤为重要的一点,整体而言,北京的工作节奏比上海快,一是快节奏的互联网企业聚集,二是在北京这座城市的氛围,工作的成分比生活更多,创业、梦想等也在激励着不少人;
上海:上海的工作节奏更慢,工作是生活的部分。企业氛围偏委婉,会议中你会发现,同事们很注意说话方式,不会得罪任何人,接过话头都很能讲,不痛不痒尽少触及核心和利益关系,维持平和的氛围,对于适应北方职场风格的人有必要转换一下,太直接会偶感水土不服。另外是注重细节,对于小额费用、设计、布置等都是比较细致的,还有就是纠结,做决定也不会太快太直接。
城市空间:北京的大路,上海的小店
北京:大气。天安门广场、鸟巢、京师九座城门、北大清华等地标都有皇城根、帝都的气象,旷阔。从天安门广场往外一环环铺开,环里环外商业价值和生活气象迥异。故宫、后海、三里屯和中关村是城市最核心地标,分别代表着文化积淀、地域特色、国际时尚和科技前沿。如果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二环以外不适合步行尺度,一是因为城市大,印象深的会是的宽阔笔直道路,二是北方城市,城市绿化景观相对弱些。更重要的是一路上不会有转角的惊喜,比较粗犷,除某些购物中心片区,商业气息不那么浓厚;
上海:洋气。外滩、南京西路、淮海路等,扑面而来是浓郁的小资生活气息。到处是商场、便利店、美食小店、街边服装店,装修有格调和设计感,这座城市非常商业化、现代摩登而又恰到好处,极富美感。每每去外面小逛必定吃和买,地铁站里、小道两旁、小区底商、成片的购物中心,每一处都勾起你的好奇心和消费冲动,忍不住想进去瞧瞧、尝尝。不像北京五六环外常有的城乡结合部气息,上海的商业繁荣、高颜值景观、城市空间设计几乎延续到最边缘的区县,这是一座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美食:北京的随性,上海的精致
北京:一座城市对于“吃”的文化,是这座城市人性格的直观体现。北京的吃,据说有特别讲究的,以满清贵族为代表,但那种与普通百姓很遥远。通常来讲,北京更市井的吃是撸串、涮羊肉、烤鸭、卤煮、爆肚、炸酱面牛肉面等。特别怀念和三五好友聚一桌在夏日夜晚,露天撸串喝扎啤的时光,虽然北京的夜晚看不到星星,但是畅快、自在;或是在冬日夜晚,胡同巷口约一场涮羊肉火锅,掀开厚厚的或透明门帘或军绿色棉被门帘,钻进暖和的屋子,屋外零下十几度清清冷冷,屋里二十度铜锅和人声鼎沸;
上海:上海的吃,比上海有更多选择,高颜值美食店多,分布广,排队也更长,上海人肯花在吃上的心思和时间貌似比北京多。牛蛙火锅、葱油拌面、生煎、大闸蟹、小龙虾等,还有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各式奶茶饮品、轻食、居酒屋、创意餐饮、便利店等等。随时一个转角,可能就隐藏着惊喜。“吃”的表面是口舌之欢,内里是社交人情和圈子。从北京到上海,辗转换一座城市,现在能约吃到一起的人越来越少,虽年纪渐长对于社交约饭的兴趣不如从前,但偶尔来一顿美食犒赏还是很必要,不管一群人还是一个人,上海能照顾你的胃和心情;
北京和上海、南北两座城市,各有性格。在不同状态、不同年龄阶段邂逅有不一样的况味。城市是一个容器,装载的是生活。不管城市如何,也都有人在这里绽放或落寞,逐梦或迷失,享受或煎熬。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换个城市工作和生活也是拓宽体验的途径。生命由这些体验串联而成,不必刻意追求快乐,深度参与其中就好,一来五味人生少了哪一味都不完整,二来,幸福快乐是个比较级,因为有悲伤、烦恼等,才更能衬托出幸福的难得,这也是为什么难忘的开心时刻来于顺利化解担心、焦虑、压抑等之后吧
■帝都魔都谁潜力大难说。只知道北京有三里屯优衣库、上海有陆家嘴四季。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应该好好反省!并有所行动。
■首先表明一下身份,我是北京人,世居北京几百年,有家谱地契证明的,身份证始终是110102。我不说北上谁潜力大,我只知道,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个人认为如果北京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进行大的改变的话,北京的潜力长资源角度来说已经消耗竭尽了。有人认为北上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是沿海城市,我个人认为这没说到点上。北京本事距离海岸线并不远,作为一个已经去重工业的城市,这两百公里的距离,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一是水、二是土地。先说说水,熟悉北京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北京城实际是一座追逐水的城市,作为一座建立在冲积平原上的城市,北京能长时间作为首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京水资源丰富。看看北京市范围内的河流:永定河、潮白河、清河、沙河、高梁河、亮马河等等。现在整天看着卢沟桥底下跑坦克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一直到五十年代,一发大水,永定河能一直淹到前门,所以人们才叫它永定河,就是希望它消停一点。但是现在是什么状况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确实随着南水北调的完工,北京的水资源状况多少得到了好转,密云水库的水很多年以来第一次达到了二十亿立方米,但是想恢复到以前的状况,那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和长江流域的城市相比了。再说土地,北京其实在京津沪三大老牌直辖市里,面积是最大的,加上空地也很多。我家住在北三环,九十年代搬来的时候,过了三环路还是菜地,现在的亚运村也是在亚运会之前都是农田,直到八十年代初,还是真正的农村。正因为这样,北京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显得很奢侈,修最宽的路,盖层数少的房,楼间距、绿化率什么的也很讲究。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住在其中当然很舒服,但是土地浪费也很严重,加上规划方面的问题,结果现在突然发现,曾经巨大的土地面积,没有了。从东面,城区和通县早就连成一片了,现在燕郊都连上了;南面大兴已经一地难求,再修就出北京了;西边石景山本身就是边缘,再西就是山了;北部随着回龙观天通苑和昌平县城连成一片,也没有空间了。北京虽然面积大,但适合建城的平原却不多,只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结果经过三十年的建设,终于没有土地了。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农业而靠周边养活,可以没有工业,仅靠商业服务业活的很滋润的城市有的是,但是一个城市没有水,没有建设土地,那她如何发展。说完了资源,再说说其它方面吧。首先是教育,这方面是北京的绝对优势,可能大家都说北京因为是首都所以才教育发达,但是想想当年北京是北平的时候,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很强的,是不是最强的我手头没有数据,但最少是最强之一,这点应该没有疑问。而体现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参数,医疗、文化、出版等,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很大程度上都和教育息息相关。但是相对的,教育只是获得人才的手段之一,其它还有很多其他方法,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北京教育的发达,使大量外来高等人才进入北京,稀释了北京本地人口,让北京本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下降。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大城市也存在,但是在北京特别突出和明显。可能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有问题,有些人没看懂,所以回答一些问题。至于有些人戾气很大,这样的回复我之间删除了,就算在网上,就不会好好说话了?第一,我表明我的身份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是北京人,我批评北京评价北京并不是地域攻击,自己骂自己的人毕竟很少吧?其次表明身份是因为我和我的长辈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还算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第二,说到凝聚力,稀释这些词,有些人,有些人一下就燃起来了。其实没必要,我的朋友全国各地的都有,河南的,湖北的,浙江的,四川的,福建的,我爱人都是哈尔滨的,你们觉得我会歧视外地人?我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说北京由于种种原因,一很难给后来者身份,二也没有给他们归属感,而这种现象由可观上割裂了这座城市。第三,我从没有认为北京的潜力仅限于自然资源一方面,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虽然很多人感受不到,但是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资源。也是可观上很重要的,这点不会因么政策或其它原因改变。第四,我本人是支持北京进行产业转型的,但同时我也不支持现在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懒政。市场归市场,政策归政策,政策去干涉本应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东西,我一不支持,二也认为是事倍功半的。不过话说回来,我支持或反对,有意义吗?第五,一句话叫别光看贼吃肉,也要看贼挨打。北京作为首都,其中的居民享受到了便利,但相对也有很多不便。也许这种不变不能完全抵消便利,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至于有什么不便,心情好了慢慢写。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北京买车,可以在北京当地上广东的牌吗
- 北京小米总部门禁卡收费吗
- 马上毕业本科生,北京19W和苏州16W的工作,咋抉择?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北京有 6000 『中介业主』手里有 300 『间』房屋」的说法真实吗
-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是哪家
- 医疗水平和资源 上海和北京哪里更好
- 北京冬天骑电动车上下班靠谱吗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