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进击的芯片封测:从夹缝求生到全球第二


AI财经社进击的芯片封测:从夹缝求生到全球第二
本文插图
撰文 / 韩姜编辑 / 张泽 过去几年 , 在“无芯之痛”的记忆下 , 中国在半导体行业总被认为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太远 。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过去40多年 , 在几位拥有全球化野心和韧劲的企业家带领下 , 通过大举并购 , 高举高打 , 中国的芯片封测实力已经进入全球第二军团 。今年11月 , 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在甘肃天水举行 , 对于封测行业来说 , 这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件 。 在会上 , 有企业家表达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信心 , 认为我国封测行业技术进步飞快 , 发展迅速 , 未来可期 。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 , 如果坚持投入和创新 , 中国很可能在封测环节率先实现突围 , 将其变成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希望 。江浙儿女中国芯片封测能够在全球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 背后是一群江浙儿女长达40多年的拼搏 。1972 年 , 在“超英赶美”的口号下 , 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晶体管厂的小高潮 , 100多家手工小作坊开始转产半导体 , 其中包括江阴地方政府创办的长江内衣厂 , 转型并改名为江阴晶体管厂 , 一夜之间成了高科技企业 。1978年 , 国家确定由国营742厂(华晶集团前身)从日本东芝引进一条3英寸5微米的彩电芯片生产线 , 这是当时中国引进规模最大、涵盖芯片制造和封测全产业链的首条芯片生产线 。 江阴晶体管厂作为这条生产线的附属工程 , 为华晶封装一些芯片 。但好景不长 , 改革开放之后 , 随着大批洋货涌入 , 包括江阴晶体管厂在内的国内半导体企业受到巨大冲击 。这时 , 34岁的江苏青年王新潮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 王新潮出生于1956年 , 虽然父母都是老师 , 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 , 他没能被推荐读高中 , 17岁被分配到了江阴第一织布厂当机修工 , 一干就是11年 。小伙子努力上进 , 引起领导关注 , 从染织厂调到了江阴晶体管厂 。 虽然完全没有半导体背景 , 但王新潮住在了厂子里 , 白天一道道工序研究 , 晚上再让总工程师给自己补课 , 很快就上道了 。可就在王新潮找到点感觉的时候 , 晶体管厂却濒临破产 。 1990年 , 厂子亏损218万元 , 职工士气低迷 , 当年的平均工资在江阴县排在倒数第二 。 这一年 , 王新潮临危受命担任厂长 。 在就职演讲中 , 他向全厂200多名职工承诺 , 要确保企业有发展的后劲 , 确保员工收入逐年增高 。 可很多人并不信任这样一个没资历的年轻人 。但王新潮不信邪 。 新官上任后 , 他组织领导班子去国际上找订单 , 开发新产品 , 组织富余人员搞三产 。 1991年厂子做出了LED信号灯后 , 王新潮骑着二八自行车四处推销 , 经过几年的艰苦经营 , 信号灯生意终于让厂子扭亏为盈 。 1992年公司正式更名为长江电子实业公司(简称长电) 。刚脱离苦海 , 长电很快又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时日益猖獗的海外电子器件走私逼到了绝境 。 王新潮收集市面上所有资料一篇篇读 , 发现了一个趋势 , 为了降低成本 , 国际家电企业将会到中国来制造 , 中国也就可能成为全球元器件采购的中心 。当时国内分立器件(二极管、三极管等)已经有较成熟的玩家 , 长电决定做分立器件的封测 。 所谓封测 , 通俗地说 , 就是给制造出的芯片裸片穿上外衣 。 这是芯片生产过程中的一环 , 封测技术的好坏 , 还能左右芯片的性能 。但不像今天企业决策总能拿出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加以佐证 , 为了让公司其他领导相信自己的判断 , 王新潮搬出了自己擅长的哲学思辨法 , 整整花了两天才统一了管理层的意见 。
AI财经社进击的芯片封测:从夹缝求生到全球第二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长电科技官网 同时 , 王新潮力排众议开始融资 。 银行贷款批不下来 , 就找其他融资渠道 。 最终 , 他找来了日资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 , 为厂子分三期投入了800多万美元 , 将产能从年产3亿颗一下子提升至13.5亿颗 。1998年 , 长电的幸运时刻到来了 。 国家强力打击走私犯罪 , 其中就包括电子元器件走私 。 走私货被缴 , 一下子给长电打开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 长电顺势成为国内最大的分立器件封测企业 。同一时期 , 如今国产封测三巨头之一的通富微电也上演了类似的剧情 。 在上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国门大开带来的冲击后 , 南通晶体管厂一下沦为了特困企业 。 1990年 , 南通晶体管厂总工石明达接过了晶体管厂厂长的重担 , 力主上马集成电路 。 他多方筹措资金 , 建设年封测1500万块集成电路的生产线 。 生产线于1994年正式投产 , 获得了华晶等国内大厂的青睐 。当时 , 日本富士通在中国寻找封测的合作伙伴 , 通过接洽找到了南通晶体管厂 , 石明达也没有让日方失望 , 从来料加工到项目合作 , 从晶体管封装到芯片封装 , 只用了3年时间 。 之后更是和富士通成立了合资公司 , 也就是如今的通富微电 。在技术、人才和融资环境还很不完善的那些年 , 不畏艰难、敢拼敢闯的劲头深深融入了像王新潮、石明达这批江浙人的血液里 。早期 , 半导体产业诸如英特尔、德州仪器等都是一家企业包揽了所有环节: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从头干到尾 。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 , 半导体大厂开始把像封装测试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后段环节 , 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亚太地区 。 1965年 , 美国芯片大厂Microchip在中国台湾设立高雄电子 , 从事芯片封装 , 成为封装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在优惠政策下 , 包括飞利浦、德州仪器在内的外商都在中国台湾建立封测厂 。在台湾 , 和前两位男性大陆企业家临危受命的故事类似 , 如今全球封测老大日月光也是靠着创始人张姚宏影的胆识和魄力 。张姚宏影是一代商界奇女子 , 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浙江温州名门望族 , 母亲勉励她“做男也要做女” , 张在学生时代曾带领同学参与抗日运动 , 年纪轻轻就挑起家族生计 , 到台湾后最开始经营洗衣店和毛衣外销 , 30岁不到的她 , 后来向银行借钱进军房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