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父母常说的「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
过去我父母也常这么说,但我一向不认同这句话。不论比什么,一旦把人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建立于比较一些外在标签上,人会很容易迷失自己。
我见过太多因为执念于比成绩,而陷入极大痛苦乃至绝望中的穷孩子,他们都曾是“比成绩”的赢家。
穷人家父母喜欢这么说,是基于对穷人缺乏其他出路的客观认识,以及对成绩优秀的子女超越父母、改变命运的未来,寄予一种美好而简单的想象。但又恰恰因为他们从未在比成绩这事上取得过多少胜利,也就接触不到那些真正的学业优胜者,对于优胜者(也即许多穷人眼中的“逆袭者”)之后会遇到什么,他们一无所知。
越优秀的穷孩子,他们与父母的人生道路越是注定没有重合度,父母所能给的有效指导与保护也就越少,所带来的阻碍与误导却越多。若不加选择地听他们的人生经验,可能很危险。
如果你上学时心中最重要的念头就是比成绩,让我告诉你,接下来很可能会遇到的事:
你在小范围内还算优秀,但“成绩优秀”的人很快会进入一个整体更优秀的圈子。很大概率,你会发现自己越努力,就越痛苦。
许多小学时的第一名,到了初中变成平庸学生;初中时的第一名,到了高中变成平庸学生;高中时的第一名,到了大学变成平庸学生;大学时的优秀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变成平庸研究生,或者到社会上变成平庸的社会人……
过了本科阶段,越往后的事,越不取决于个人努力,甚至不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高低。取得多大成绩,很大程度上不在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于是很多曾经的优秀学生,尤其是没有好家境/运气的那些,将体会到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因此,这类悲剧尤其常见于出身贫穷的好学生,他们大都信仰那些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前一个阶段在小范围内越优秀、越执念于比成绩的人,每次进入新的、成绩这一指标上更优秀的环境后,越可能被巨大的落差所带来的暴击摧垮。
意志力被摧毁后,有些人甚至不能维持“平庸”这个水平。因为他们拼命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又眼看着身边有那么多轻而易举就超过自己的人,尤其当那些人拥有更好的家境、资源、天赋、运气等自己不可能通过努力来弥补的条件时,久而久之,他们极易丧失努力的动力,导致每况愈下,恶性循环。
可怕的是:只要你真的成绩足够好,你会发现这个不断进入更优秀的群体、自信心受到挑战的过程完全不可避免。要保持成绩上的相对优势,从而维持同等的自信,就会像走钢丝一样,呆的时间越久,越难不掉下来。
到了某一步,还能否重建自信,就看你的造化了。
一个现实例子就是:北大清华出来的人,统计上更容易缺乏自信。
另一方面,若你见到一个大学成绩平平的top2毕业生,心理基本健康,人格也在不断成长,越来越健全,他/她的抗压能力一般会显著强于其他学校出来的人。
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才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天才,体会到什么才是“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在20岁前,他们就不得不经历一整套三观的摧毁与重建过程。想要活下去且活得好,就不得不建立起不依赖于比成绩/出身/金钱/地位……就能获得持久安全感的三观,以及一整套生活方法论,让自己强大到足以抵御种种世俗标准的倾轧,还有未来必然会遭遇的多重打击。
这些任何磨难也摧毁不了的人,世俗意义上或许也很平凡,却早就看透了比成绩/财富/地位/美貌……这类事的虚无本质,抓住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在乎且不易被夺走的另一类东西。他们是被极端残酷的“自然选择”筛出来的大魔王。
之所以那些过分执着比成绩的人终究会遭遇一个巨大的难关,是因为当他们习惯了必须有某种显而易见的指标拿来与人比,才能确认个体价值的这种思路,会对内心真正喜爱的事情和许多本可以拥有的生活乐趣丧失感知力。
这样一来,当你在人生中到了某个阶段,几乎必然地失去比成绩(或财富地位)的优势时,你会发现连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或者说其实可以有,但你却不知道那是什么。
一旦失去“成绩”优势,又没有其他可支撑自己的精神动力源,你甚至会饮鸩止渴地寻求下一种能用来与人比的指标,延续这个必然走向痛苦的过程。
一味执念于“成绩”之人的“成绩”越好,遇到这个难关的时间就越晚,失去优势、失去对人生的掌控力这件事,就会具有越大的毁灭性。
我身边许多名校生,按部就班地一路比成绩走过来,到了博士阶段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科研,过去只是因为成绩好,误以为自己喜欢,或者喜欢却也没机会继续做科研(其实都很正常),就转去最赚钱的行业——IT/金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这么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人一直以来被好成绩带来的表面满足感所惑,并没发掘过自己真正热爱什么,这种情况下,选个最赚钱的总不会错。
然而同样是做某知名大公司的程序员/金融精算师,同样拿着差不多的高薪,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却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说起自己的工作,整个人都在发光,脑中总在计划着新的有趣/有意义之事;另一些人的双眼则是暗淡无光的。
区别就在于前者在实现自己心中真正认可的价值,后者只是在完成另一种不断“比成绩”带来安全感的过程。
但升职加薪这类事总有上限,身边总有比自己“成绩”更好的家伙。这种无奈的现实,可能让人变成一个自己过去所鄙夷的、被嫉妒的酸水撑爆的、低劣的恶人;或者在更多情况下,失去少年心,变成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麻木不仁之徒。
当一个人体会不到对自己事业的认同感,在工作外的生活中,也没能找到足以支撑自己的另一类“事业”,他/她就很容易停在某个阶段,精神上得不到成长,更不可能拥有持久的满足感。
若是人到中年,或心态上接近中年的阶段,精神上遇到这样的困境,有些状况比较严重的人,不光思想水平停滞不前,还会沉迷于奢侈品以获得外来的正面响应,或是纵情于声色与烟酒等简单粗暴的神经刺激,陷入一种明知无法得到真正的精神养分却又停不下来的可怕循环。
更可怕的是,在这套价值体系中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经过多年圈子筛选,身边多数也是信奉这套价值体系的人。所以他们很难再去相信另一套体系的存在与合理性。纵然极度痛苦,他们也几乎不会主动尝试更新自己的三观;就算有少数人做出这种努力,也会被身边的整个环境所否定。外加到了一定年龄,生活各方面趋于稳定,背负的现实责任越来越复杂,人生的可变余地越来越小,他们也就极难跳出糟糕状况了。
题主还很年轻,还有很多可能性,有机会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去比吃穿用度,也不要比成绩,也不要比外表、比名气,不要让一颗灵敏的心被那些浮华的标签所蒙蔽。
当然,任何人都免不了时而在意一下这些东西,但是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沉沦于此,在意归在意,不论如何都应去探求、守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要认识自己,问问自己未来真正想要什么,想要的东西是否有可行性,排除掉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根据自身条件,计划好一套实现想法的步骤,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目标、完善计划。
逻辑应该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对多数穷人而言,努力学习,拿到一个好成绩,是现阶段可选范围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定记住,之所以应该追求成绩而非吃穿,只是因为这是种更有用的手段。至于成绩本身,和吃穿一样,并无真正的价值。标签而已,零与零,没有哪个更高级。
所以在追求成绩时,应该和过去的自己比,这样可以鞭策自己得到更好的成绩,或是其他方面的有益成果。你会发现自己不断离实现真正的目标又近了一点点,从而获得一种绝对踏实的价值感。
这样,就不会为比不过别人而沮丧,也不会因为一时能比过身边所有人就沾沾自喜。
不要执迷于通过比较某种外显的指标,去获取一种注定不能长久的安全感。
此外,看见好多人说孩子吃穿不好是家长的问题,言语中似乎怀有极大的愤懑。不,吃穿不是家长的“问题”,是一个须要接受的现实。家长并无义务给孩子提供比得过他人的物质生活,更何况“比身边人更富”并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变富后,仍会大概率进入一个更富的圈子,从而丧失比较优势。即便在小范围内最有钱,如果孩子因为比其他孩子吃穿更好,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也很危险。
时代进步得太快,由于条件所限,多数人的父母,大概率比他们的子女要更无能、更愚蠢、更丑陋。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就算不能接受,责问两个比自己更无能的人,也于事无补。既然无用,就无须责问第二次,这不明智,也很残忍。
父母已然老去,我们却还有更多机会成长,所以该是子女努力变强的时候了。真正的强者,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父母,也就能找到一种方式,或远或近,与他们相安无事地共存于世。
如今的社交网络整体变得越来越快,而我更喜欢写一些比较长的内容。它往往需要一定耐心才能读下去,需要读者多一点思索才能产生交流,但这也许不是任何一个平台所需要的。
与此同时,考虑到一些未知的可能性,为了便于集中存储自己的小说与思考所得,我建了一个个人博客:
墨冰土-我随便写写,您随便看看。这篇文章来自:
学徒的心得(3)——如何看待父母说“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墨冰土预计类似的心得还会有更多。
我的部分小说也已经放在上面,今后还会随时发出新的小说。
当然,这里不是说我要退出的意思。一直都是我近几年最常上的社交平台,我在这里也遇见了许多很好的朋友。
|我们小的时候,这种话就非常常见。
毕竟普遍家庭条件都很一般的情况下,一个能穿漂亮鞋子和漂亮裙子的小孩的确是非常亮眼,而且能吸引相当多的注意力。
但这种小孩,一个班里只有一两个,还不一定是自己的好朋友,就很谈不上对自己观念的影响。
但是,到了现在,还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孩子,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就说我暑假时候,送孩子去暑托班。
有一天,老师发的视频里,有一个小孩穿了裙子。
当时我就想,好了,晚上孩子有可能要求穿裙子。
因为她在她平时的幼儿园里管得很严,不可以穿裙子,没想到在暑托班可以穿。
果然,当天晚上孩子跳着回来要求穿裙子。
我就请她自己去衣柜里找她喜欢的,准备好第二天穿。
我原以为我这么快的反应,孩子第二天上学时候的同学穿裙子的不会很多。
没想到,第二天老师发的视频,没穿裙子的小女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
如果当初稍有犹豫,或者平时没给孩子买过漂亮的衣服裙子,那么孩子这一整天,就很可能无止境观察别的小朋友的漂亮裙子,心生羡慕。
嗯,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我的漂亮小裙子从小到大不超过十条。
我不可避免地躲在角落里羡慕别的同学的漂亮小裙子,和妈妈讲,妈妈就说:不要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
那我就是好好学习啊。
当然,我是比大多数同学学得好,可是成年以后才发现,到了一定层面,真正穿得漂亮的孩子,成绩也是很好的。
经济基础是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的。
在现代,这个定理就更加明显了,大家普遍经济条件都相似的情况下,为孩子的吃穿有投入意识的人,在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也绝对不会少。
我孩子的幼儿园算还不错的,这个幼儿园小朋友的父母,有很多都是老师等较稳定工作的,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
幼儿园里组织六一活动,老师说,每个小朋友请穿出自己最好看的衣服。
我以为自己给孩子的打扮用了洪荒之力,公主长纱裙,美丽发辫加皇冠。
没想到,旁边有一个小女孩,穿了一条拖地的长白裙子,从上到下全是彩色花,版型时尚,样式不俗,绝对不是普通货色,她飘飘然进了幼儿园,赢得一片赞赏。
当天班上,小女生全是各种好看的小裙子,小男生有几家是穿了西装的。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投入心力育儿的父母,当然也会愿意给孩子打扮更漂亮一些。
再有,孩子的衣品和孩子的自我提升意识是相联系的,譬如,学艺术的孩子,衣柜里多半会有一些能拿出来表演的服装。
这一半是孩子的要求,一半是家长的意识。
也就是,孩子可以不去比那些冒尖儿孩子的吃穿,但不能差太多,还是要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吃穿。
因此,在现代,与其告诉孩子这不能买,那不可以,不如实实在在去培养自己的审美,和孩子的审美。
不比吃穿只是不用心力在比吃穿上,但是如果完全放弃比吃穿,孩子真的会被嘲笑的。
■因为你的吃穿并不能给父母带来收益,无论是客观收益还是主观收益。
如果他们有收益,他们也不见得会通过你的决策力来达到,而且大多数时候学生的“比吃穿”对他们没有帮助,他们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同级的人——他们宁可买钢琴和正装来攀比,而不愿意用孩子和孩子之间攀比的东西。
所以家长很可能愿意给孩子买更贵的轿车,而不愿意买跑车。
不管说的多么好听……但实际上在社会化养老越来越强的今日,孩子从根本利益上来说,其实还是“寄人篱下”的。
- 咋看待男朋友愿意给我洗裙子却不愿意写一封情书
- 有钱都是坏人,有钱人第一桶金是非法的,这类言论你们咋看
- 一个人吃自助餐丢人吗你咋看
- 上大学的那年,父母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举动
- 再难,也要留在北京,你咋看
- 关于北京家庭摇号的问题,父母投靠是否可行
- 北京某985文化生上要600+,艺术生只要200分+,大家咋看
- 咋看待女生最怕的不是男生没钱,而是没上进心,她可以陪你吃苦一阵子,但没必要陪你吃苦一辈子。这句话
- 为啥中国父母见不得孩子打游戏
- 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