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


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
本文插图
直到现在 , 93岁高龄的叶叔华院士依然每天出现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 , 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章 。 她还在构想 , 在距离地球9千公里外的太空 , 建两个口径30米的射电望远镜 , 此举将开创空间低频射电新领域 。
胸中有韬略 。 这位战略科学家总在一些关键时刻 , 高瞻远瞩 , 敢为人先 。
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
本文插图
叶叔华在办公室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章。 黄海华摄
【“时间”背后的意义】
【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叶叔华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 。 但在那之前 , 对于枯燥乏味的“时间”测量 , 她一度想要放弃 , 直到受了两次“刺激”后 , 她更深地理解了“时间”背后的意义 。
上世纪50年代 , 全国没有一张标准地图 , 因为很多省份都没有精确测量过 。 当时有3万测绘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跑 , 而测绘离不开天文授时 , 如果时间测得不准 , 地图就拼不起来 。 这就好比挖隧道 , 从山的一侧挖过去 , 那边挖过来 , 结果两边却不能“相遇” 。 当时的时间信息由上海天文台负责提供 , 一位测绘专家批评:“不用你们的结果还好 , 用了你们的结果 , 反而把我们的工作都搞坏了 。 ”
叶叔华当时负责给国际时间局寄送徐家汇观象台的测时结果 , 一次对方来信询问 , 为何提供的数据每半个月会有波动?叶叔华琢磨后发现 , 有个15天周期的修正值没有加进去 , 以前精确度低影响不大 , 但随着测时精度的提高 , 影响就大了 。 这个修正值20多年来都没有人注意到 。
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
本文插图
叶叔华在作观测前的准备
时间测量 , 虽枯燥却大有意义 。 1958年开始 , 叶叔华勇敢地挑起了筹建我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的重担 。 到了1964年 , 我们的世界时系统达到世界第二名 , 1966年初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送 , 这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 , 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全球首张黑洞照片 , 用的就是这个技术】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达4亿公里 , 如何精准知道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实时位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叶叔华正是这一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推手 , 使得中国抓住了世界天文观测技术转换的大好时机 。
1970年 , “文革”中期 , 叶叔华恢复工作的第一件事 , 就是跑到图书室看国外同行在做什么 。 她了解到 , 1966年 , VLBI的分辨率比传统观测仪器提高了几十倍 。 过去 , 几个望远镜联合观测用的是电缆连接信号 , 距离受到很大限制 。 如果用VLBI , 就不需要电缆 , 各个天文台站借助原子钟就可以连接起来 , 相距可达几千公里 。 更让叶叔华振奋的是 , 这一技术不是用小型光学仪器观测(只能看到银河系) , 而是利用空间射电源 , 这样银河系外很远的地方也能观测到 。
上观新闻她的名字与“北京时间”联系在一起,首张黑洞照片用的技术她最早在中国倡导
本文插图
叶叔华及射电组部分科技人员与美国VLBI专家的合影
由于这是一项新技术 , 成本又比较高 , 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当时也无人问津 。 但叶叔华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应用前景 , 1973年 , 她前瞻性提出了发展VLBI的计划 。 事实证明 , 她的判断是对的 。 全球第一张黑洞照片 , 后来用的就是这个技术 。 国际天文学会和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宣布 , 从1988年起全部采用VLBI、激光测人造卫星和GPS等新技术 , 同时废除原来的观测技术 。 如果当初没有估计到这一趋势 , 我国的时间测量优势到了这个时候也将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