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双轮驱动托起数字经济高地(高新区看创新②)


杭州高新区:双轮驱动托起数字经济高地(高新区看创新②)
文章图片

杭州高新区互联网产业园全景 。
徐青青摄

杭州高新区:双轮驱动托起数字经济高地(高新区看创新②)
文章图片

大立科技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生产车间内 ,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仪器设备 。
大立科技供图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 杭州高新区成立30年来深耕数字产业 , 培育出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等众多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 打造出产业链条完整、技术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样本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 。
秘诀何在?在杭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敏看来 , 从创新驱动到创新制胜 , 杭州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创新之路 。
瞄准堵点、聚焦短板 , 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托在手心 , 只有硬币大小的正方形元器件 , 凝聚了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 这个不起眼的小小元器件 , 在疫情防控中立下大功——作为红外热像仪的关键零部件 ,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测温设备 , 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
“以前在红外热成像领域 , 最关键的探测器全球只有一家供应商 。 几万元的设备 , 元器件就占了全部成本的70%以上 。 ”庞惠民说 , 2003年抗击非典时 , 公司生产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核心部件完全依靠进口 , 不仅价格昂贵 , 而且急用时根本买不到 。 2004年开始 , 庞惠民就下定决心 , 一定要攻克这个“卡脖子”技术 。
创新的底气除了公司的技术积累 , 也来自于高新区的支持 。 “2001年 , 我们刚从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 在几乎没有任何产出的情况下 , 高新区就批给我们56亩土地 , 让我们建起了实验室和生产车间 , 这是企业当时最需要的 。 ”
做好探测器 , 需要上百道工序 , 技术难度很大 。 “很多道工序的生产设备都是特定的 , 我们要先把设备造出来 , 摸索着去做 , 还要保证每一道工序的成功率 , 才能实现标准化的器件生产 。 ”庞惠民告诉采访人员 , 研发元器件需要高额投入 , 投入最多时占到企业年利润的一半 。 在这一过程中 , 高新区也给予了关键的经费支持 , 并且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 。
在高新区的支持下 , 大立科技先后成功研制出100万像素、200万像素和600万像素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 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由此带来的 , 是浙江红外产业的集群优势 。 今年上半年 , 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科技、大立科技等企业快速投产红外热成像仪 , 杭州高新区的红外热像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2/3 , 关联企业产值快速增长 。
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 瞄准产业链条的堵点、短板自主创新 , 如今杭州高新区已打造出一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体系 。
“投得越多、补得越多” , 将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着力点
“每年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设立产业扶持资金”——2004年起 , 修订后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 , 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动 。
“公司刚成立时 , 办公环境特别艰苦 , 坐在机房里写代码 , 经常能听到顶棚的老鼠乱跑 。 ”宏杉科技总裁杨柳告诉采访人员 , 2010年 , 宏杉科技瞄准存储这个国内信息产业的短板 , 开始攻关 。
“早期我们研发资金有限 , 多亏了高新区雪中送炭 。 ”杨柳回忆 , 听说企业遇到困难 , 高新区主动上门服务 , 不仅帮助协调了新的办公场所、减免了3年房租 , 还按照企业研发投入的20%予以资金补助 。 如今 , 宏杉科技掌握多项存储核心技术 , 产品成功运用于中国工商银行、铁路总公司12306结算系统等数据中心 。